网上科普有关“马志明的一段相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志明的一段相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甲:听您说话这口音像北京人哪?
乙:对啦!我是京里人。您贵处是哪儿?
甲:您听说京西有个“馒头包”,我是那儿的人。
乙:您是馒头包!那咱们哥俩一样。
甲:您也是馒头包?
乙:我是“糖三角”。吃上啦!
甲:不,我是京西“人头狗”。
乙:我“把儿上弦”。钟表呀!这不是乱弹嘛!京西有个门头沟。
甲:对啦!对啦!我是门头沟的人。
乙:您那贵处煤窑多,解放前净出财主!
甲:财主是人家!
乙:您呢?
甲:我是靠天吃饭,量地求财,土里刨粮食吃。
乙:噢!您是一位农民?
甲:对啦!对啦!
乙:您解放前种着多少地呀?
甲:不能说,说出来怕您笑话。
乙:哪儿的话您哪!种得再少,也比我们过去说相声强多啦!
甲:我种那点儿地,收了粮食换成钱,还不够您抽根烟卷儿的哪!
乙:您太客气啦!您种着多少地呀?
甲:我们家种着九千九百九十九顷九亩地。
乙:嚯!我抽多长的烟卷儿呀!
甲:要说九千九百九十九顷九亩地,又不够九千九百九十九顷九亩地。
乙:怎么不够呀?
甲:靠山种着四千四百四十四顷亩地,靠河种着五千五百五十五顷五亩地,共凑一块儿这才够九千九百九十顷九亩地。
乙:好嘛!您这是绕口令儿呀!我们说相声的专门讲究说绕口令,不信我说给您听听:您家种着九千九百九十九顷九里地。
甲:九里地?
乙:不是,九千九百九十顷九亩地。是有点儿绕脖子啊!要说九千九百九十九顷九亩地,又不够九千九百九十九顷九亩地,靠山有七千七百七十七顷七亩地,靠河的六千六百……这,嗐!反正您地不少就是啦!
甲:说不上来啦不是!
乙:不行您哪!
甲:您别看地多,收下来的粮食还不够喂牲口哪!
乙:您那儿养着多少牛、马、驴、骡呀?
甲:我们那儿不养活牛、马、驴、骡!
乙:养活什么?
甲:养活骆驼。
乙:养活多少个骆驼呀?
甲:骆驼不论个儿。
乙:论什么呀?
甲:五个为一串儿,六个为一贯儿,七个为一把,八个为一帮。
乙:您是串儿、贯儿、把、帮?
甲:我这儿把着哪。
乙:唉!我这儿也没落子!
甲:我这儿拴着把子哪!
乙:您那儿有多少骆驼呀?
甲:我们家养着八千八百八十八把子大骆驼。
乙;又来啦!
甲:要说八千八百八十八把子大骆驼,又不够八千八百八十八把子大骆驼!
乙:怎么?
甲:上山驮煤去了四千四百四十四把子大骆驼,我家后院拴着四千四百四十四把子大骆驼,共凑一块儿才有八千八百八十八把子大骆驼。
乙:这个比地可好说。
甲:您说说。
乙:您家种着有九千九百……
甲:八千八百。
乙:噢噢!您家种着八千八百八十八把子骆驼。
甲:什么?种各驼?我哪儿找骆驼种去呀?
乙:不不!您家拴着八千八百八十八把子大骆驼。
甲:唉!这还差不多。
乙:要说八千八百八十八把子大骆驼又不够八千八百八十八把大马猴!
甲:大马猴?
乙:不不!大骆驼。上山驮煤去了四千五百九十……这您爱有多少有多少吧!
甲:我说你说不上来不是!
乙:您既然有这么多的产业还不在家里享福?解放前我碰到过您一次、您上北京干什么来啦?
甲:是啊!来这儿看看生意。
乙:噢!您北京还有几个买卖!
甲:对啦!有几个小商店。
乙:哪个买卖是您的呀?
甲:生意太小,也就是卖点儿零七八碎儿的。
乙:什么字号?
甲:小得不能提。
乙:您就甭客气啦!贵宝号是?
甲:总号在天津,分店在北京。
乙:噢!是……
甲:中原公司。
乙:(讽刺地)干吗呀?
甲:我的!
乙:(咬牙说)中原公司是你的?
甲:你咬牙干吗呀?
乙:我听着有点新鲜。
甲:照您这么一说仿佛不是的我。
乙:干吗仿佛呀,简直就不是你的。
甲:你不信。
乙:当然不信。
甲:你要不信,你不是人养的。你相不信?
乙:信,信!
甲:中原公司谁的?
乙:您的,您的!
甲:这回你怎么信啦?
乙:是呀!不信我不是人养的嘛!
甲:别看我有这么大的生意,过去我一年都不查一回帐。
乙:噢!买块手绢查人家的帐呀!你查得着吗?
甲:帐房我向来都不进去。
乙:您一进去人家就报抢案。
甲:那中原公司着那么大的火,我在马路对面站着,连心疼都不心疼。
乙:是呀!有你的什么呀?
甲:照这么说你还是不信呀?
乙:我信,我信!
甲:还有几个小布店。
乙:什么字号?
甲:瑞蚨祥、瑞林祥、广盛祥、义合祥、谦祥益,这几个小布店。
乙:干吗呀?
甲:我的!
乙:噢!你的!
甲:还有几个小饭馆儿:全聚德、便宜坊、同和居、沙锅居、那家馆儿、厚德福、东来顺、西来顺、南来顺、萃华楼、丰泽园,这几个小饭馆儿,都是我的。
乙:您的,没错!
甲:还有几个小煤铺。
乙;噢!
甲:鸿义永、义和成、同兴号,这几个小煤铺,我的。
乙:对!您的。
甲:还有几个小客店:远东饭店、六国饭店、东方饭店,这几个小客店……
乙:您的!
甲:还有几个小药铺:庆仁堂、永仁堂、怀仁堂、西鹤年堂,都是我的,就连那东西南北四家同仁堂……
乙:您的!
甲:乐家的!
乙:这回您怎么不要啦?
甲:都知道是乐家的,我就不要啦!
乙:好嘛!(旁白)差点儿也归他!
甲:你就拿街上跑那电车来说,那都是……
乙:您的!
甲:电车公司的。
乙:这不是废话吗!
甲:我说那电车是电车公司的,上边那电线,下边那轨道……
乙:那是您的!
甲:他们一事。
乙:走!(旁白)他要给电车公司分家。
甲:怎么样?生意不少吧!
乙:(讽刺地)倒是够瞧的。甭拿别的说,就拿那几家大绸庄来说,您就吃不尽喝不尽了!
甲:当然啦!
乙:那甭说,您穿呢绒绸缎甭花钱啦!
甲:那还用说嘛!打个电话就送几匹。
乙:既然打个电话就送几匹,(看乙大褂)哎呀!您这大褂怎么不换一件呀?
甲:这个……嘿嘿!我不是不爱刀尺嘛!
乙:是呀!再爱刀尺就光眼子啦!
甲:这个缎庄我的你不信呀?你不信可是……
乙:我信,我信!鸿义永那几个煤铺都是您的?
甲:啊?
乙:那您烧煤甭花钱啦!
甲:当然啦!一个电话就送几吨,硬煤、烟儿煤,随便烧。
乙:好!既然您烧煤不花钱,怎么没解放那会儿我看见您拿个小簸箕买一毛钱的煤球儿呀?
甲:啊?
乙:啊什么呀?
甲:不,不是。有人跟我说,我们煤铺卖的那煤球儿有点儿掺假,不经烧,我买一毛钱的回去试验试验。
乙:您要试验,试验一天呀!您怎么天天试验呀?
甲:这……啊!我不还没试验好哪!
乙:对啦!试验好啦您那窝窝头怎么熟呀?
甲:这几个煤铺是我的你不信?
乙:我信!(笑)那些饭馆儿也是您的了!
甲:那用说嘛!
乙:您吃饭甭花钱啦!
甲:当然啦!山珍海味,鱼翅海参随便吃,吃完了一抹嘴就走,连帐都甭记。
乙:既然吃饭不花钱,怎么解放前我老看见您在天桥吃老豆腐呀?
甲:啊?我不……我不是天天吃鸡鸭鱼肉嘛!吃点老豆腐换换口味。
乙:噢!换换口味。那人家掉了块白薯皮你怎么捡起来啦?
甲:这……我以为是个藏青果哪!
乙:那有个烟头儿你怎么也捡起来啦?
甲:噢!全让你看见啦!
乙:我跟着您哪嘛!
甲:你跟着我干什么呀?照这么说你还是不信呀?
乙:您别着急,我信,(自言自语)好嘛!我不信,我不是人养的呀!您到北京来光为着看看生意呀?
甲:不!顺便还买点儿东西!
乙:买什么东西呀?
甲:买点儿汽车。
乙:噢!买辆汽车!
甲:买两打。
乙:啊!您要开运输公司呀?
甲:干吗开运输公司呀!自己还不够坐的哪!
乙:自己坐那么多的汽车?
甲:阴天下雨上个茅房不得坐汽车嘛!
乙:上茅房坐汽车!您府上有多大呀!
甲:我那周围方圆八百里。光住的房子就有八万多间,院子中间修的有公路,花园里的龙睛鱼赛过叫驴,蛤蟆骨朵儿比骆驼个儿大。
乙:我都没听说过。
甲:我们那儿种的玉米棒子都有一丈多长。
乙:那怎么吃呀?
甲:两人扛着,中间一个人昂着脖子啃。
乙:这是吃棒子哪吗,简直受罪哪!
甲:高梁都十丈来高。高梁粒儿跟柚子差不了多少,走在高梁地里您得留神,万一不小心,掉下个高梁粒儿来,把脑袋就能打个包,二天您到我们那儿可以注意嘛,您看见脑袋上有包着纱布的,那就是……
乙:撞伤了的。
甲:高梁粒儿砸的。
乙:啊?
甲:蚂蚱比狗都大,不留神叫蚂蚱咬一口得歇仨月。我们那儿逮蚂蚱不用网。
乙:用什么?
甲:用机关枪扫射。二天您到我们那儿去听见机关枪响,那就是……
乙:打靶哪!
甲:逮蚂蚱哪!
乙:嚄!玄啦!哎!我问您,过去您那儿这么大的地势,住八万多间房,有多少人呀?
甲:八万多人,每人一间。
乙:府上有八万多人?
甲:不!我家里就我一个人,八万多人都是难民,我那儿开了小粥厂,施舍。
乙:噢!这么说您过去还是个善人,您那粥厂也是天天舍粥呀!
甲:我那儿不舍粥,一天三顿,早晨炖肉烙饼,中午炸酱面,晚上包饺子。初一十五吃犒劳,八个人一桌燕菜席。吃完了,会打麻将的,给二十块钱打八圈麻将。不会打麻将的,坐着飞机遛个弯儿再回来。
乙:嚯!
甲:这是平常日子,逢年过节还要单舍。
乙:是呀!您五月节舍什么呀?
甲:五月节呀!舍点儿应节的东西,八万多难民每人一份。
乙:都有什么?
甲:江米粽子一百个。
乙:嗯!
甲:蒲子两把儿,艾子两把儿。
乙:噢!
甲:黑桑椹儿一盘,白桑椹儿一盘,带把儿甜樱桃一蒲包,山樱桃一蒲包,大杏儿一百,雄黄一两,五毒饽饽四盒,玫瑰饼,藤萝饼一样儿五斤,“山海关”汽车两打,两打灵丹,两打双妹牌花露水,还有三十五斤大头鱼,这凉水……那您就自己挑去吧。
乙:行了您哪!舍得还是真不少。
甲:什么话呢!
乙:六月间舍什么?
甲:六月天热啦!一人两套纺绸裤褂儿,一件横罗大褂儿,巴拿马草帽一顶,三双缎儿鞋。
乙:是呀?七月呢?
甲:七月天下晚儿有点儿凉啦!每人一套软梢儿夹裤夹袄,一件春绸大夹袍儿,倒换着穿。
乙:噢!那八月呢?
甲:八月麻烦啦!
乙::八月怎么麻烦啦!
甲:八月中秋节,普天同庆嘛!
乙:您还得单舍。
甲:当然啦!
乙:八月节您都舍什么?
甲:八万多难民每人一份。
乙:都有什么?
甲:五斤一个的团圆饼两个。
乙:有一个就行啦!干吗舍俩呀?
甲:一荤一素,有那吃斋念佛的咱们不落包涵。
乙:嘿!想得真周到。
甲:白素锭一股。
乙:噢!
甲:大双包一封。
乙:啊!
甲:三十自来红,五十自来白,鸡冠花一对,毛豆枝儿一枝,白花儿藕一支,蜜桃、苹果、石榴、柿子、槟子、白梨、虎拉车一样五个,甜梨、沙果、沙果梨,一样儿十斤,一斤樱桃枣,二斤嘎嘎枣,二斤红葡萄,五斤白葡萄,三白西瓜一个,老白干儿、状元红、葡萄绿、莲花白,一样儿五斤,螃蟹八斤半,大个团脐满是活的。外有姜汁一盘,这醋……您就自己打去吧!
乙:噢!一个子儿的醋谁还打不起呀!您九月舍什么?
甲:天冷啦!每人一件驼绒袍儿,一套棉袄棉裤,全是丝棉的。
乙:噢,十月呢?
甲:该穿皮袄的时候啦!每人一件皮袄,可没什么很好的。
乙:也就是老羊的。
甲:狐腿的凑合着穿。
乙:啊?狐腿的还凑合关穿哪!十一月呢?
甲:每人一件礼服呢水獭领子的大衣。
乙:噢!腊月呢?
甲:忙啦!过年啦!
乙:净舍什么?
甲:从腊月儿那天起。
乙:噢!您那儿还熬腊八儿粥?
甲:熬?八万多难民每人一份,甭说多,每人一碗,我哪儿找那么大锅去。
乙:那怎么办呀?
甲:舍点粥米,自己拿回去熬去。
乙:噢!都有什么?
甲:米豆一份。
乙:嗯!
甲:粥果全份,小米儿一斤,黄豆一升,江米半斤,豆角半斤,大麦米半斤,五斤小枣儿,三斤栗子,半斤桃脯,半斤莲子,四两乌豆,四两白豌豆,薏仁米,荔枝肉,梭子葡萄干儿,一样儿二两,青丝、红丝两样儿二两,瓜子仁、榛子仁,一样儿二两,金糕二两,半斤冰糖块儿,三斤黑糖,五斤白糖,玫瑰蜜供一样儿二两,高香一股,顾及带二十三祭灶供一份。
乙:噢!真不少。还是真全和。行啦!您这一年到头总算舍完啦!
甲:完啦?过年还没舍哪!
乙:过年还要舍呀?
甲:什么话呢!圣人有云(晃脑),“君子遵道而行,则能耐其善,半作而废,乃力之不足也。”
乙:行啦!您别晃啦!再晃就散了黄啦!
甲:这叫什么话!
乙:过年您还舍什么呀?
甲:八寸宽五尺高蜜供五盒。
乙:噢!
甲:圆子苹果二十五个为一堂。
乙:啊!
甲:面筋五盒,素菜五盒。
乙:是!
甲:红罗饼二十五手,神抵老佛供、天地供、灶王供,一样儿三碗?祠堂供三堂,大千春桔二十五个为一堂,白蜜供五碗为一堂,佛花一对,金桔一对,大殿香一把,檀香四两,降香四两,炭饼二十五个,万寿香无数,白素锭五封,五斤通宵蜡一对,套环白蜡一对,大双包四对,小双包四对,钱粮对四副,万字鞭一挂,五把儿麻雷子,五把儿二踢脚,挂钱一百张,街门对、屋门对。灶王对、横批、福字、春条全份,黄白上糕共十斤,硬煤三百斤。煤球五百斤,两包白米,四袋白面,五百馒头,猪头一个,鲤鱼一尾,红公鸡一只,五十斤猪肉,六十斤羊肉,二十斤牛肉,四只肘子,两挂大肠,五斤猪油,下水全份,三斤羊肚,五斤肺头,五香作料一包,十只小鸡,十只?font color="#006699">甲樱?欢砸凹Γ?恢灰懊ǎ?姥蛉舛铮?婆H舛铮?谷馐?褰铮?爸硪豢冢?刮惨欢裕阋话逯槐?Γ?春右?阋唤铮?虢镉愎牵?牧接愣牵?辶浇迨?ψ佣甲佣?鏊苫ǎ?龈胱拥埃?虢锟谀ⅲ?唤锕蹦ⅲ?牧交苹ǘ牧侥径牧浇鹫耄?牧铰菇遣耍?牧酱笙好祝?褰锕┎耍?唤锖?访娑虢镏ヂ榻础?/span>
乙:可完啦!
甲:一斤紫菜。
乙:还有哪!
甲:半斤片碱。
乙:噢!
甲:二两白矾,一斤海带。
乙:是!
甲:三十张油皮儿,三十粉皮儿,香干儿、方干儿五百块,面筋五十条,软筋三十块,二十块鲜豆腐,五十块冻豆腐,五斤大盐,一斤磨盐,五斤黄酱,二斤黑酱,一斤白酱油,二斤黑酱油,一斤料酒,十斤米醋,十斤香油,五百斤白菜,两百把儿菠菜,青椒五十斤,青蒜二十把,老蒜三挂,一斤鲜椒,十斤山药,五斤芋头,豆角儿,豌豆苗儿,一样儿半斤,两篓酱菜,五斤萝卜干儿,三十块酱豆腐,五十块臭豆腐,一副麻将牌,两筒老炮台。
乙:嚯!可真够瞧的,照这么看您一天开开门,没有个千儿八百的,可过不去呀!
甲:可不是嘛!那年把钱给花脱落啦!
乙:噢!
甲:没办法!我把我那裤子当了五毛钱。那年头钱可真不禁花!吃了顿饭,买了盒烟卷,没啦!
乙:嗨嗨嗨,您不是施舍吗?
甲:我打算那么舍,可我还没发财就解放啦!
李四光的故事讲述李四光童年的故事
1949年9月25日深夜,来京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各方面知名人士,都收到了由周恩来、林伯渠两人联名的午宴请柬:“9月26日上午11时半在东交民巷六国饭店举行午宴,并商谈重要问题,务请出席。”请柬中所说的“商谈重要问题”是什么呢?
原来,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在筹备建国时,虽然将国号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但同时又加上了“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号。在政协主席团常委会讨论这一方案时,对要不要后面的括号,产生了两种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应该要,有人认为不应该要,双方争持不下。于是,主席团常委会责成周恩来向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征求意见。
26日上午11时半,会议在六国饭店准时召开。周恩来首先讲话说:“今天请来赴会的,大都是辛亥革命时期的老前辈。我国有句老话,叫做‘就教长者 ’。各位看见‘共同纲领’中的国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之下,有一个‘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对这个简称,有两种不同意见,有的说好,有的说不必要了。常委会特叫我来请教老前辈,看看有什么高见。老前辈对‘中华民国’这四个字,或许还有点旧感情。”
周恩来的话刚讲完,民建的黄炎培即发言说:“现在虽说解放了,但由于老百姓受的还是落后的教育,感情上习惯用‘中华民国’,一旦改掉,会引起不必要的反感。留这个简称,我看是非常必要的。况且,政协5年召开一次,5年之后我们觉得这个简称不必要了,再去掉它也并无不可。”
听完黄先生的发言后,何香凝说:“中华民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一个结果,是许多烈士用鲜血换来的。关于改国号问题,我个人认为,如果能照旧用它,也是好,要是大家都不赞成,我也不坚持己见。”
第三个发言的是辛亥革命后“归隐”38年、平生不写民国国号的前清进士周致祥。他说:“我反对用‘中华民国’之类的简称,因为二十多年来,这一名称已被蒋介石弄得不堪言状了,成为一个祸国殃民,群众对它毫无好感的名称。所以,我主张就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两次革命的性质各不相同。”
司徒美堂非常赞赏周致祥的意见,接着发言说:“我虽然是参加辛亥革命的人,我也尊敬孙中山先生,但对于‘中华民国’四个字,则绝无好感。理由是:中华民国,与民无关,22年更给蒋介石及CC派弄得天怒人怨,真是令人痛心疾首。***所领导的这次革命是不是跟辛亥革命不同?如果大家认为不同,那么我们的国号应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抛掉又臭又坏的中华民国的烂招牌。国号应该是极其庄严的,既然改就得改好,为什么还要等到5年之后才改呢?古语说得好,‘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令不行’。现在革命胜利了,还称中华民国,连国号也不敢改,何以昭告天下百姓呢?所以,我坚决反对什么简称,我主张光明正大地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号。”司徒先生的发言,赢得热烈的掌声。与会者纷纷发言。
马寅初先生说:“我拥护司徒美堂的主张,因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一个简称,实在不伦不类。”陈嘉庚、张澜、陈叔通、车向忱也发言表示赞成。
车向忱还从教育群众方面作了阐述。他说:“新国号老百姓可能一时还不能接受,但这只是个宣传教育问题。经过宣传,让人认识我们这次革命政权的性质,老百姓不见得反对用新国号。”
著名法律专家沈钧儒则从法律的观点解释新旧国号不能并容的原因。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后加上‘简称中华民国’的括弧,的确是法律上的一个大漏洞,不合法律观点,也万万不应该如此。世界各国的国号,只有字母上的缩写,而没有载之于文件上的其他简称。况且,将来在行文上,包括用国家名义与其他国家订约,都有诸多不便。所以,我也主张不用那个简称。可能有些群众还会写中华民国,但那是他们的一时之便,我们也不要明令禁止,慢慢就会改过来的。”
沈钧儒的发言后,与会者再无不同意见,会议即宣告结束。周恩来作了小结。他说:“我会把老前辈的意见综合起来,送给主席团常委参考,最后由主席团常委作出决定。”
后来,主席团常委接受了这些老前辈的意见,去掉了简称,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一新国号。
简介:李四光,我国杰出的地质学家,地质力学的奠基人,新中国地质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地质力学以其独特的学术见解创立,不仅成功地解决了各种地质构造类型的形成机理,而且成功地指导了找矿工作。根据他的理论,我国先后发现了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大港油田等重要油田,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在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东南,长江北岸附近,有一个地方叫黄冈,这里山川秀美,人杰地灵,是历代州府所在地。1889年10月26日,中国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出生在黄冈县城以北25公里的小村庄下张家湾。李四光真名叫奎,李四光的名字。后来,当李重茂去上学时,他必须填写登记表。李重茂误把姓名栏当成了年龄栏,写了个“十四”。这是他当时的真实年龄。但是,他马上发现自己填错了一栏。我现在能做什么?聪明的李四光在“十”字上加了几笔,改成了“李”,但是“李四”这个名字真的不好听。在处境艰难的时候,李四光抬头看见大殿顶上挂着一块大匾,上面写着“四灯表”。他灵机一动,在“李四”后面加了“光”字。从此,李重茂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那就是“李四光”。
李四光小时候,家庭生活很困难。一家几口人只靠父亲的学校给学生收一点学费。如果饥荒年学校学生少了,就有毁粮煮饭的危险。当他们不得不的时候,他们不得不从当地地主的房子里租食物。所以,李四光的妈妈经常为了零花钱而织布。尤其是李四光的父亲是个正直的人,喜欢打抱不平。他因与黄冈革命党人有联系而被迫逃离家乡,到南京躲藏了一年多,家庭生活更加困难。这一切对童年的李四光影响很大。
五十多岁时,他不时想起童年的苦难,对父母的苦难深感痛心。正是在这个家庭的影响下,李四光从小就养成了努力的习惯。他经常帮妈妈劈柴、做饭、磨东西、扫地、挑水、放羊、割草等。而且几乎可以做任何事情。
五岁时,李四光开始启蒙一位名叫陈的老教师。六岁时,他搬到父亲的私塾,跟着父亲学习。李四光学习时,努力、认真、勤奋。从早到晚忙着朗读,背诵,练习,写作。他不喜欢开玩笑。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依然可以一个人学习,而不是像其他孩子一样爬上桌子踩在凳子上摔倒。李四光从小就喜欢思考和提问。有一次,他和孩子们玩捉迷藏的时候,看见村头上有一块大石头。他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这块石头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周围没有这种石头?也许是偶然的巧合。他真的成了著名的地质学家,科学地回答了他小时候的问题。
李四光小时候喜欢做各种颜色的玩具、船、车、灯笼。他很有独创性,他这个年龄的孩子都喜欢并钦佩他。特别是他富有同情心,对邻居中的穷人有很深的感情。
有一次,天很冷,一个小偷进了一所私塾,偷走了盖着被子的棉衣。被同学抓住后,你一拳打我,一脚打我。最后,他被挂了。但只有李四光没有做到。他只是悄悄地拿来一个凳子,放在小偷的脚边,警告他以后不要做坏事。不然他怎么受得了这么多打?
1902年5月,湖北省开始兴建各种大、中、小型学校。有志青年愿在武昌读书。消息传到黄冈后,李四光也让父母去上学。父亲很支持他,向村民借了路费;他妈妈也很支持他,特意把婚纱换成了李四光的棉袍。李四光告别父母,第一次离开家乡到省会武汉读书。
1902年冬,李四光进入武昌第二高级小学。因为学校是寄宿制,所有的食宿都由学校提供。李四光一家人很开心。在这里,李四光学习很努力。他渴望各种知识,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但因为没有人帮忙撇清这层关系,直到1904年7月才被送到日本正式学习。李四光回黄冈和父亲告别,然后乘船去了日本。但是官方的花费有限,他只好买了一张飞机票省下钱,挪作他用。第一次去这么远的地方读书,李四光很兴奋,尤其是船驶出上海吴淞口,眺望大海,波涛汹涌,一望无际。小男孩开心地站在甲板上,久久不肯回舱。他的思绪随着海风和海浪飘走了?一端有带圈可握的短马鞭
经过长途跋涉,轮船终于抵达日本横滨港,然后乘车前往东京。可惜走之前亲戚朋友都去吉安了。李四光像甲鱼一样多吃肉,海上感冒。所以,到了东京,他就拉肚子了。医院把他当成痢疾病人,隔离治疗。他不得不借钱治疗。这个病对他影响很大。当医生建议他平时多吃素食少吃肉的时候,他一直记得这个建议,几乎一生都吃清淡的食物,最多吃鱼和鸡蛋。所以有朋友跟他开玩笑说,李四光只吃不叫的东西。
在日本,李四光首先进入东京的弘文学院,主要学习日语和初等数学及物理。1907年7月毕业后,李四光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院。据说这所学校每年只能招收10名左右来自中国的学生,报名人数超过1000人。李四光要通过考试是极其困难的。
在学校,李四光学习刻苦,生活贫困。扣除必要的开支,每个月收到的公务费用越来越少。为了省钱,他经常把生米放在保温瓶里,加开水,泡一晚上,第二天就着咸菜吃。除了学习和生活,李四光更关心祖国的命运。他经常走进留学生礼堂,听讲座、听报告,遇到很多民主革命人士。他剪掉了辫子以示对革命的支持。1905年7月,李四光终于在东京见到了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并出席了孙中山领导的革命组织的成立大会和宣誓仪式,孙中山老师亲切地摸着李四光的头说:“你年纪轻轻就参加革命,真是太好了。”你必须“努力学习,报效国家”。那时候,李四光才16岁。
1910年7月,李四光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学校毕业,结束了在日本的七年学习,和同学们一起回到了祖国。不久,他被派往华林武昌县的湖北中等工业学校任教。从学生到老师,李四光感受到了一种新鲜感和责任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当时李四光正在北京参加全国研究生考试。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非常激动,立即收拾行李,前往南方。回到武昌后不久,李四光受托参与湖北军政府的财务管理部门。后被任命为湖北军政府工业部部长。然而,革命的发展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不久,袁世凯上台,打击、排挤革命党人。李四光发展工业,造福人民,建设新湖北的宏伟计划化为泡影。他很沮丧,很失落?马鞭因此,李四光萌生了再学习几年,走科学救国道路的想法。1913年7月,李四光被政府派往国外伯明翰大学学习。李东阳四光如愿以偿。当时四个人跟着李四光读书,政府出的路费都是金条。李四光对同伴说:“你慢慢收拾行李,我去银行换硬币。”当李四光来到银行时,他破旧的衣服引起了银行工作人员的怀疑。他没有兑换硬币,而是因为偷了别人的金条而被捕。没有人给他任何解释。他饥寒交迫,第二天被同伴救了出来。尽管如此,年轻的李四光还是照顾父亲和哥哥,省下一部分路费,送给弟弟妹妹们上学。这是一种多么感人的感觉啊!李四光用他全部的爱来回报他14年的农村生活对乡亲们的关心和爱护,就像他后来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无怨无悔!
经过长途跋涉,李四光第二次离开祖国,终于抵达伦敦。这里是资本主义文明的故乡,也是现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现在,有许多交通和丰富多彩的建筑。但在李四光眼里,这一切无异于逝去,他的内心更渴望知识和科学。经过慎重选择,李四光决定进入以采矿闻名的伯明翰大学。他匆匆离开伦敦,来到英格兰西部重镇伯明翰,住在学校附近的公寓里。李四光确实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学生,即使休息也能放松学习。偶尔假期走进公园,参观名胜古迹,身边总是一堆报纸杂志或者厚厚一卷书包。在树荫下,在流水旁,他坐下来抄写或思考一系列问题。但是平静的学习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1914年8月4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一方面与英法俄结盟,另一方面又与德意奥结盟,为再次分裂世界、争夺殖民地而展开你死我活的战争。一段时间,生活资料日益匮乏,物价开始上涨,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很多留学生受不了了,纷纷离开英国。但李四光从小就攒够了钱,克服了种种困难,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坚持学习。他经常利用假期在矿上做临时工谋生,继续完成学业。在这样困难的时候,他乐观豁达,劳逸结合,业余时间学会了拉小提琴,成了他一生的爱好。
很多事情发生了。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了一篇387页的论文《中国地质学》,提交给伯明翰大学地质系。6月,他通过了论文答辩。由于这篇论文,李四光被伯明翰大学授予自然科学硕士学位。不久,李四光收到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聘书,请他回国,在北京大学任地质学教授。六年多的英国留学即将结束。虽然国内仍有军阀混战,但李四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和报效祖国的热情接受了邀请。1920年5月,李四光经过长途跋涉回到北京求学。此时,他31岁。在这幼小的生命里,除了童年和短暂的工作,他几乎总是忙于自己的研究,东奔西跑,上上下下。现在,是李四光为祖国贡献自己的知识和见识的时候了!新生活是
来到地质系后,李四光主要教两门课:岩石学和高等岩石学。他认真备课。对学生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岩石的肉眼鉴定,到显微鉴定,再到综合化学分析,他都要求学生掌握。他的考试方法不同于其他老师。除了书面问答,他还给学生一些岩石标本,让他们写下它们的名字、矿物成分、形成条件、与矿物的关系等。他也非常重视书本之外的知识,经常带学生实地考察,边谈边看,并要求他们收集大量标本,整理后陈列在实验室里进行教学和研究。
在长期的留学生涯中,他亲身感受到了中国人遭受歧视的耻辱,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他曾说:“我们不能不承认,人们的教育水平比我们高,他们的艺术比我们好。人民的土地被开垦成了十块田,而我们的沃土仍然贫瘠。请他们做它,然后把它还给我们。世界上恐怕没有这种事。所以我们前线的生命力还是在我们国家。大家高兴,举起锄头,向前挖。”所以李四光上课的时候,除了一些适当的科学术语,他一直坚持用中文讲解。有一次上课,一个学生叫他“李老师”,叫了他几次。然后他问那个学生他叫什么名字。学生说:“我给你打电话。”李四光说:“你可以叫我老李、小李、猫狗,但我不许你叫我‘李**’。”有一次,李四光带着七八个学生去宜昌实地考察。在街上,他看到一个美国人骑着黄包车,不肯付钱,甚至拿起拐杖拉车。李四光见此情景,气得跑去找美国人,坚持要他付车费,不许他打人。美国人开始停顿,然后当他看到他是一个穿着旧西装的中国人时,他无理地笑了笑,准备离开。李四光和七八个学生拿起地质锤,拦住了他。美国人发现不对劲,只好乖乖地付了车费,白白走开。路上的行人都以此为荣。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我军二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抗日战争全面爆发。8月13日,日军在上海登陆。12月13日,南京沦陷。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国民党政府逃往重庆。中央研究院也奉命配合政府行动。李四光带领地质研究所来到桂林,在那里呆了将近7年。
1944年春,日军入侵,战事非常激烈。李四光于6月27日匆匆离开桂林,与地质所同事同行20多天,终于抵达贵阳。一路上,人们拥挤、拥挤、饿、渴、累、困、慌。10月,侵华日军更加凶猛,国民党军队全军覆没,贵阳即将被包围。李四光和他的同事们不得不再次旅行,离开贵阳,跑过遵义,进入四川,大概是11月,最后到达重庆。对于一个55岁的知识分子来说,长跑和疲惫无疑是极大的考验。到达重庆后,李四光和妻子的健康状况变得非常糟糕。带着伤,李四光想起朱森非正常死亡的痛苦记忆,精神极度不愉快。时局的悲愤和生活的艰辛交织在一起,让一向坚强的文人流下了苦涩的泪水?一端有带圈可握的短马鞭
1947年6月6日,中国地质学会理事会在南京决定,由李四光代表中国参加1948年8月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第十八届国际地质学会。我觉得这是李四光让乌烟瘴气的地区由国家控制的好机会。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花了一年左右的时间准备论文,反复修改,试图代表中国发表高质量的学术意见。它还
是李四光一贯的学风。1948年2月,李四光从上海出发。几经周折,他直到四月初才到达香港。
在一艘挪威货船上。在海里航行是极其困难的。对于一个近60岁的老人来说,已经不再充满魔力。面对滚滚波涛和呼啸的海风,李四光心中思念着祖国。祖国犹如火海中的航船,中国人民饱受战乱之苦?
经过大约两个月的艰苦航行,货船终于到达了法国南海岸的一个大港口马赛。上岸后,他乘火车到法国首都巴黎,然后横渡英吉利海峡到英国伦敦。在码头上,我可爱的女儿正站在那里迎接他。李四光的女儿李希之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书。她早早地在多佛码头等着见她的父母。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在公布的民主党派、地区代表、军队代表、团体代表、特邀嘉宾名单中,李四光当选为第一届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委会代表之一。然而,就在李四光焦急地准备回国的时候,台湾省的国民党正在策划一场犯罪阴谋。国民党驻英大使郑天锡接到国民党外交部密令,要求李四光公开声明,拒绝接受***领导的全国政协委员职务,否则将被拘留。一个朋友打电话给李四光,告诉了他这一切。接到这个消息后,李四光当机立断,拎起一个小钱包,独自一人从普利茅斯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法国。
1950年3月初,李四光秘密返回香港,立即搬进朋友安排的僻静住所。
1950年4月6日,李四光夫妇一大早就到了车站,6点多就登上了从香港开往九龙的火车。很快,他走进了祖国的南大门。多么令人激动和难忘的时刻!
1950年5月6日上午,李四光夫妇抵达北京,受到新老朋友的热烈欢迎。李四光被安排住在当时北京最高的酒店,——六国饭店。一个多星期后,我搬到了北京饭店。在下榻北京饭店的第二天晚上,周恩来总理不慌不忙地来看望他们,这使李四光夫妇非常激动。周总理勉励李四光协助郭沫若校长从事自然科学工作,同时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优势,担负起组织全国地质学家为国家建设服务的主要责任。李四光会意地点点头。他说:“今天是中国前所未有的时代。大家一定要努力,不能掉队。”正是带着党和人民的关心、关怀和信任,李四光开始了最有意义的工作。
1950年8月17日,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解放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团结大会。大会结束时,李四光当选为中国自然科学专业学会联合会会长。他肩上的担子又加重了。
20世纪50年代初,李四光承担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组织全国地质工作者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多年的疲劳减少了李四光的健康。他经常因病坚持工作,最后不得不去医院治疗。然而,1957年11月,李四瓜患肾病,病情恶化,血尿伴有疖子,住进北京医院。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手术伤口基本愈合,但疼痛还没有完全消除,李四光就急着要出院回去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许多地质学家对中国的石油资源前景持悲观态度。1915年至1917年,美孚石油公司的马带领钻井队,在陕北打了7口探井,花了不少钱,但产量不多。1922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布莱克威尔来到中国考察地质。回国后,他写了一篇文章,说中国是一个贫油国,在中国东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不大,在中国西南部找到石油的可能性更大。
离得远,西北不会成为重要油田,东北也不会有多少石油。从此,“中国贫油论”开始流传。
但根据李四光对中国地质的深入研究,他认为“中国贫油论”没有事实依据。1928年,李四光撰文指出,美孚的失败并不能证明中国没有待开发的油田。虽然西北地区产油希望最大,但还有很多地方没有希望。李四光从构造地质学的角度,认为油区是生油和储油条件优越的地区,而油田是储油条件特别好的地区。要找石油,必须先找油区,再找油田。他认为中国石油勘探前景最大的有三个地区:一是青海、康保、云南、缅甸的地槽;一是阿拉善-陕北盆地;另一种是东北到华北的平原地区。他说,柴达木盆地、黑河地区、四川盆地、伊山台地、阿宁台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等地区应作为石油勘探的目标。
李四光的报告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工人。1954年初,地质部成立了全国油气普查委员会。1955年1月20日,地质部召开第一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新疆、柴达木、鄂尔多斯、四川、华北五个石油普查队。经过努力,终于找到了许多可能的储油结构。
1956年1月下旬,地质部召开第二次全国石油普查工作会议,决定于1956年派出93个地质队,430多名地质人员,分赴12个地区进行普查和精细调查。就这样,经过三年的石油勘探,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华北、东北发现了上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在柴达木等构造发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3月,四川南充等地相继产油,开辟了西南石油工业基地。
1958年2月,石油工业部和地质部联合发出“三年攻克松辽”的号召。地质部调集四川、青海、陕甘宁三省的队伍加强松辽地区的石油勘探,终于在吉林省扶余县的一次钻探中首次发现了厚度为70厘米和50厘米的油砂。同年秋,大同镇发现“长垣”构造,采油后改为大庆长垣。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东部石油勘探的重大突破。此后,在华北、中原、汉江、广东等地发现了大量油田。
1964年1月1日晚7时30分,毛主席邀请李四光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现代豫剧《朝阳沟》。接到电话后,李四光非常激动。开幕式开始前,毛主席来到休息室,快步走来,与他热情握手。谈到石油问题,毛主席高兴地说,你们都立了大功。
1971年4月24日,李四光因感冒发烧住进北京医院。入院后,虽然高烧很快消退,但血压波动较大。晚上,他常常睡不着觉,往事总是萦绕在他的脑海里。一天晚上,李四光非常兴奋。他和女儿聊了很多:从青年时代的漫漫求学路,到20世纪30年代的黑暗中国;从建国初期的艰苦奋斗到今天的经历。
1971年4月29日上午8时30分,李四光这位历经风雨,为祖国和人民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学家永远离开了我们。
关于“马志明的一段相声”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笑卉]投稿,不代表小熊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x-scm.com/cshi/202504-53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小熊号的签约作者“笑卉”!
希望本篇文章《马志明的一段相声》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小熊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马志明的一段相声”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马志明的一段相声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甲:听您说话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