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罗素。
逻辑主义亦称“逻辑斯提”。即“数学哲学中的逻辑主义”。数学基础和数理逻辑研究巾三大派别之一。主张数学是逻辑的延伸。他们只研究概念间的纯逻辑关系,从逻辑学可推导出全部数学,全部数学可以归结为逻辑学。
其代表人物是弗雷格、罗素、怀特海。弗雷格相信全部数学都能从基本的逻辑规律推演出来,认为集合论具有逻辑的性质。
他发明了一套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使人觉得难以理解的逻辑符号,并把集合论的某些内容翻译和再造成逻辑学的定义和定理,进而定义了自然数和推演出整个算术理论。
著名的罗素悖论使弗雷格把数学建立在集合论之上的想法,遭到严重的打击。但是逻辑主义并未中断。
罗素继承了弗雷格的思想,为了解决由集合论危机引起的数学基础危机,提出了从逻辑概念推出数学概念,从逻辑公理推出数学定理,从而推导出全部数学的计划。
现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
世界哲学包括三大系统: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每一个哲学系统都有自己的特点,有自己的特殊概念、范畴,有自己的特殊问题,有自己的特殊见解。研究比较哲学很有意义。我对印度哲学没有研究,所以只能讲一下中西比较的一些问题。在中国也有许多派别,其见解也不一样,像儒家、道家、墨家彼此就不一样;后来的理学也分不少派.也都不一样,情况是复杂的。西方哲学更是如此,古希腊就有不少派别,到近代、现代,西方哲学派别更多,所以很难笼而统之地讲,西方哲学怎么样,中国哲学怎么样。我今天讲的中西哲学比较,主要是就中国大多数思想家的思想与西方大多数思想家的思想作相互比较,其中有许多例外,中国哲学里边也有许多特殊的思想家,西方哲学里边也有许多特殊的思想家,这些复杂情况都应该注意。
一、中西思维方式的异同
中国哲学表现一种思维方式,西方哲学表现另一种思维方式,彼此很有区别。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分析,西方分析思维比较流行,比较占势力。从古希腊一直到近代,尤其近代西方哲学,分析方法很流行。恩格斯也讲过,在古希腊辩证法比较多,古希腊许多哲学家都是辩证法家。到了近代,恩格斯用了一个名词就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说在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就出现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辩证法不太受重视了,把事物看成孤立的、静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个名称是黑格尔提出的,事实上这个名称并不合适,因为形而上学还另外有一个意义,在马克思、恩格斯早年著作《神圣家族》里边也讲到形而上学,那就是另外一个意义,就是玄学、本体论的意思。后来,恩格斯采用黑格尔德用发,把英国培根、洛克以后的科学思维方法叫做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现在这个名词比较流行了。可是中国哲学从古代一直到近代,比较占势力的是辩证思维。可以说西方以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为主,这是大概讲讲。事实上中国也有分析思维,在中国有儒家、墨家、道家,墨家是比较注重分析思维的,可是墨家到汉朝以后就断绝了,分析思维就不太占势力了。中国的辩证思维起源是比较早的,老子讲"正言若凡"(《老子》第七十八章),就是说一句话看起来是反面的,其实有深刻的含义。他讲"反者道之动"(《老子》第四十章),老子特别强调这个"反",这个"反"用黑格尔的名词说就是"否定性",老子认为一切事物后来都归于否定。孔子讲"叩其两端"(《论语.子罕》),遇到什么问题,从两方面来考虑,问题就解决了。孔子的"叩其两端"也是辩证思维的一种表现。从老子、孔子开始,中国的许多思想家都有辩证思维,到宋朝张载,辩证思维尤其丰富,后来明清之际的王夫之,辩证思维也很丰富。在西方,也有丰富深刻的辨证思维,一个最重要的代表就是赫拉克利特,他是西方辩证法的开端,所以现在西方有人讲赫拉克利特就是西方的老子,过去也有人讲老子就是中国的赫拉克利特。中国的老子、西方的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代表,不过,中国的辩证思维与西方的辩证思维有区别和不同之点。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是辩证法的大家,可是他们所讲的也不一样。中国哲学讲的辩证思维比较注重对立的统一,特别注重统一、注重和谐,认为和谐、对立的融合是最重要的。赫拉克利特特别强调斗争,老子特别强调和谐。这说明中西都有辩证思维,可是其重点不一样,直到现在亦是如此。关于中西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前两年有个美国哲学教授巴姆(Bahm)到北京来,他是专讲比较哲学的,写了一本书叫《比较哲学》,他对中国哲学、印度哲学都很感兴趣,对西方哲学更有研究。他说中国、印度和西方的思维方式很不一样。他画了三个图,表示三者之不同。
西方的思维方式:是A就不是非A,是非A就不是A,把肯定和否定分析得很清楚,这个就不是那个,那个就不是这个。在印度,说A不对,说非A也不对,把A否定了,非A也否定了。你说这个东西是这个不对,你说这个东西不是这个也不对,根本就不能说,这是印度的思维方式。在中国,这个太极图表示阴阳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巴姆认为中国的这个思想比较深刻。他是个大物理学家,他很推崇中国?quot;阴阳鱼"。我附带谈一谈阴阳鱼太极图的历史。在过去很多人认为阴阳鱼太极图出于唐朝,现在经过考证,确认阴阳鱼形式的太极图是南宋末年才出现的。在宋代有个哲学家叫周敦颐,画了一个太极图,他那个太极图就是一个大圆圈,周敦颐当时并没有阴阳鱼形式的太极图。阴阳鱼形式的太极图是在周敦颐以后,到南宋末年,才有人画了这么一个图。现在阴阳鱼太极图很有名了,他表示中国辩证思维:两端互补,相反相成,相灭相生。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有一定的水平,这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优秀遗产。中国古代哲学关于辩证思维、关于对立统一可以说有很多很深刻的思想,值得研究。西方的所谓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即分析思维方式,在历史上很起了作用,从十六世纪培根、洛克以后,西方自然科学发展起来了,西方自然科学就是靠所谓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就是靠分析思维,通过分析、通过实验,自然科学就大大发展起来。所以,现在我们是要发扬中国古代辩证思维的优秀传统,同时也还要学习西方的分析思维。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两方面都有,它一方面讲辩证法,同时也是注重分析的。我认为分析思维也是很重要的,过去,中国儒家、道家都不重视分析思维,这是一个缺点。列宁有篇文章《谈谈辩证法的要素》,其中有一条就是分析和综合的统一,列宁讲辩证法是注重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分析与综合的结合。这是辩证法的一个要素。
二、中西本体论的异同
所谓本体论在英文就是Ontology,有人将其翻译成本体论,有人翻译成玄学,有人翻译成实体论,但是与西方本体论有很大的区别。
西方本体论学派很多,意见彼此也不一样,其中有一个比较流行的观点,讲本体与现象的关系。本体与现象是两个方面,本体是现象的本体,现象是本体的表现。西方尤其是唯心论者有这么两句话?quot;本体实而不现,现象现而不实"。这就是说,本体是实在的、是真实的,可是它自己不能够表现出来;现象是表现出来了,可是它不是真实的,只是本体的表现。这种思想在西方新黑格尔主义那里特别强调。这个观点在印度也一样受到强调。但这个观点曾在二十世纪受到西方一个大哲学家的反对,这个哲学家叫Whitehead(怀特海)。他认为,西方近代以来,都是把现象和本体分成两截,他起了个名词:"bifurcation of nature(自然的两分)",把整个自然分成两片:一片是真的,一片是假的;一片是实在的,一片是虚妄的。他认为这种分法是根本错误的。怀特海反对对自然的两分,他说我就是讲这个自然,自然不应该分成两片。
中国自古以来,许多大哲学家都是不讲本体与现象对立的。认为本体与现象是统一的,又有区别,又有统一。中国哲学认为,本体是实在的,现象也是实在的,并没有虚实的区别。在中国讲本体与现象的区别是什么区别呢?是一种本末、源流的区别。一方面是本,一方面是末;本就是本来就有,末就是后来才发生的、后来才衍生出来的;源流,源就是起源,流就是后来才产生的。中国大多数哲学家都认为本体是根本、是实在的,现象虽然不是根本,可也是实在的,这是中国本体论的一个特点。
南宋初年有一个哲学家叫胡宏,他批评佛教说:"释氏……于一天之中分别幻华真实,与道不相似也。"(《知言·往来》)胡宏的话表现了中国哲学家的一个态度,即认为现象也是实在的。北宋哲学家程颐有两句话表示体与用的关系:"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易传序》)体是根本,用是体的表现,一源是讲二者是统一的,显就是表现出来的,微就是里面深刻的内容,二者没有间隔,而是相互统一的。这句话表明了本体与现象虽有区别,但仍是统一的。这就是中国本体论的特点。
因为中国哲学本体论有这么一个特点,与印度、西方都不一样,不容易了解,但表现了中国哲学的一个深刻思想。现代有个哲学家熊十力先生,他讲哲学特别强调这?quot;体用一源",他反对西方体用两分,认为那是错误的。也有人不了解中国哲学的这个特点,于是认为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完全是用西方的模式套中国的哲学,我认为是错误的。中国哲学讲体用一源,与西方哲学把体用分开是不一样的,但中国的体用一源也是本体论,不能说中国哲学没有本体论。中国哲学不仅有它的特点,我认为它的特点还是比较深刻的。
三、中西哲学根本范畴的异同
西方哲学有许多根本概念、根本范畴,中国哲学也有许多根本概念、根本范畴。
在中国哲学中,有许多根本概念、根本范畴,很难翻译成外文;西方哲学中,许多概念、范畴也很难翻译成中文,各有各的特点,必须了解他的真正意义。这点对研究哲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必须真正了解中国哲学一些范畴的真正含义,这是很细致的功夫,不容易做到。
在中国哲学里边有这么几个概念,很难翻译成外文。
第一就是"道"。老子提出这个道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认为这个道"先天地生",就是世界的本体。那么这个"道"怎么翻译呢?这就很难了。现在西方人翻译老子的《道德经》大多数都是用音译"dao",也有人用意译,译成"way",可是"way"就很难表示"道"的许多含义。在西方哲学中也有个观念"逻各斯",这个逻各斯跟老子的道很相近似。一方面逻各斯指世界的根本规律;老子那个道也当"说"讲,"道可道"的可道之"道"当"言说"讲,西方的逻各斯也有说的意义。但道还有许多特点,翻译成"逻各斯"也不行。现在西方大多数人都翻译?"dao"。西方人对老子《道德经》五千言很感兴趣,《道德经》在西方已有一百多中译本,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翻译。
第二就是"气"。在中国哲学中,气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气跟西方所谓的物质、原子比较接近,气表示一种物质存在。可是中国的气跟西方所谓的物质又不一样。西方所谓的物质有一个特点,就是有广袤性,就是extension,是占有空间的一种存在,中国的气也是占空间的存在,这点是一样的。可是西方认为物质具有惰性、动者恒动,静者恒静,必须加以推动它才动。而中国的气有运动性,从先秦时期到宋明时期讲的气,一直都是会运动的,有运动性,没有惰性,当然它有动也有静,在它的内部包含有运动性。这点与西方所谓的物质就很有区别了。现在西方人研究中国哲学、中国科学,想法子翻译这个气字,有许多人把气翻译成"生命力",因为这个气是会运动的。事实上,中国的气跟所谓生命力分属于两个层次,有气的东西不一定有生命,所以把气翻译成生命力也是错误的。近来有一个比较合适的翻译法, 把气译成"能",即所谓的"energy",可是气也不仅是"energy"。我认为,气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是西方讲的"mass";同时又包含"energy",它是质量与能量的统-。中国的气这个概念既包括能又包括质,是一个很深刻的概念。西方的物质还有一个特点叫不可入性,这个物质不可能进去,不能进到物质里边,除非把它破坏了。中国的气与西方的物质就不一样了,它有可入性,你可以进入气里边,也不破坏它原来的实体。所以气这个概念还是一个很神妙的概念。
第三是"神"。中国哲学中还有一个很难懂的概?quot;神"。中国哲学里边所谓的神有三层意义。第一层意义就是指天神、上帝;第二层意义指人的精神作用、思维作用;第三层意义指微妙的变化,所谓"阴阳不测之谓神"(《易传.系辞上传》第五章),阴阳互相作用非常神妙,这种情况也叫作神。如果碰到一个神字,就认为这是在讲上帝,认为是有神论,那就是完全错误了。中国许多哲学家讲神,她不是在讲上帝,他是讲"阴阳不测之谓神"。这个概念也很难翻译成英文。
第四是"诚"。这是一个更为深奥的概念,"诚"就是诚实的诚,可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把诚作为一个哲学范畴,作为哲学的一贯根本概念。这个诚应该怎么讲?宋朝朱熹讲诚时说了句话?quot;真实无妄之谓诚"(《四书集注.中庸章句》)。真实无妄怎么讲呢?一方面是真实, 是实实在在的;另一方面是无妄,就是没有偶然性,是必然的。所以这个诚表观了两层含义,一层是实在性,另一层是必然性、规律性。黑格尔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凡是合理的都是观实的,凡是观实的都是合理的"。中国的这个诚字就把现实的与合理的两方面结合起来了。(《法哲学原理》,商务印书馆t961年6月版,第11页。)这所谓诚,意义相当深刻,不容易理解。
研究中国哲学,应该深入了解这些范畴的意义,不能从表面上看。
西方哲学也有许多概念很难翻译成中文,最显著的就?quot;being"。"being"可以说在古希腊哲学中是最重要的概念、最重要的范畴。这个范畴怎么翻译呢?这很成问题,一直到观在都没有一个很好的翻译方法。过去都翻译成"有"或者"存在",有人认为这样翻译跟它原意不合,有人就翻译成"是"。英文"being"是从"to be"变来的,它是从一个动词变成一个动名词,表示"是",也表示"存在",过去很多人都把它翻译成"有"。黑格尔的《逻辑学》第一章就讲"being",一般都译成"存在"或"有"。有人认为古希腊的"being"译成"有"或"存在"都不合适,认为应翻译成"是"。可是在中文里的"是"没有存在的意思,所以译成"是"就很难理解。现在一般都译成"存在"或"有"。有人提议,应该翻译成"是者",但这个"是者"很别扭,不像中文。这就表明西方有一个根本范畴,很难译成中文。关于英文的"to be",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不用"是"字,事实上这样理解是不对的,中国古代是有"是"字的,可举《论语》上的两句话为证。孔子有一天坐着车赶路,碰见两个隐者问路,那隐者就说:"父执舆者为谁?""为谁"这个"为"字就是现代的"是"字。子路就回答说:"为孔丘",即是孔丘,隐者又说:"是鲁孔丘欤?"是鲁国的孔丘吗?可见中国古代就有这个"是"字。认为中国古代没有是字,是错误的。但是这?quot;是"字是作为联系词来用的,用它来翻译"being"是不恰当的。笛卡儿有一句话很有名:"我思故我在",我在这儿思想所以我存在。如果直译,按照原文就应译成"我思故我是",就很难理解。以上表明西方有一个很重要的范畴"being"很难译成中文,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对此必须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其次.从中国语言跟西方语言来作比较,中国话里边有时两个名词有区别,而在西方没有区别。比方中国的"兄弟‘,哥哥跟弟弟是两个词。在西方,"兄弟"是一个词brother,它不分是兄是弟。中国的"心"字,在西方用两个名词来表示:一个是"mind",会思考的那个心,还有一?quot;heart",即心脏,所以西方人动感情就用"heart",把"mind"和"heart"分开了。中国就是用一个"心"字,心脏也是用这个"心"字,思维器官也是这个"心"字,这就比较模糊了。而西方所谓"being"把"是"与"存在"合而为一,意义也比较含糊。
还有一个跟哲学关系不大的名词"国家"。中国哲学中的"国家"就是这么一个词,西方就分开了:一个是"state",一个是"country",一个是"nation"。"state"是国家机关,"country"是邦域,"nation"是民族,西方的邦域跟国家机器是两个名词,中国就是一个名词,意义也是比较含混。中国哲学有时用一个名词,西方哲学分成几个不同名词来表示,从这一点说明分析思维还是比较清楚的。
四、天人关系与主客关系
现在有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中国哲学讲天人关系是怎么讲的?是不是也讲主客关系?所谓天人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的"天"字的意义有一个变化的过程,本来天就是头上的天;后来天有时候表示上帝,表示最高的神,天命就是上帝的命令,这种天后来的哲学家称其为主宰之天,因为它是万物的主宰。有些哲学家即承认主宰之天,又不承认主宰之天,他的思想采取一种模糊的形式,在那里动摇。有时认为天就是"最高原理",像孟子所谓天就是指最高原理。从战国时代起,有些思想家所谓天表示整个自然界,像荀子等所谓天就讲自然界、大自然?quot;天人合一"中所谓天指自然,用的是"天"的第三个意义。
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都讲"天人合一"这个命题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在汉朝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是董仲舒,他讲了一句话叫"天人之间合而为-"(《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天人的关系是合而为一的。可是董仲舒的天有两个意义:一个是上帝;另一个是头上的青天。他认为上帝就是头上的青天,头上的青天就是上帝,并认为上帝、头上青天与人有相似之处,"天人相类"(《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他提出这么一句话叫"人副天数",天有许多数目,人体也表现了许多数位,彼此相合。最显著的例子,天是每年有十二个月,人的身体上有十二根大骨头,这就跟天相符合了。这种思想完全是牵强附会,是一种浅薄的思想。
宋朝张载也讲"天人合一",他明确提出天人合一这四个字来。张载提出"天人合一"这个命题主要是反对佛教,他说佛教否定天的客观性、否认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这是完全错误的。他说自然界也是客观实在的,天和人都是客观实在的,彼此合成一个整体,就叫"天人合一"。张载用八个字表示天人合一的思想:"乾坤父母,民胞物与"(正蒙· 干称)。乾坤就是天地,天地就是人类万物的父母,人类万物都是天地所产生的,他还说我讲父母是个比喻而已。"民胞物与",民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伙伴、朋友。现在"民胞物与"这四个字很流行,就是从张载开始的。总之,张载认为,人是自然界所生的,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自然界中许多动物、植物都是跟我同时存在的,应该爱护它们。这就是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意思,后来这个思想很有影响。
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人讲天人之分,不赞成天人合一。这有两个代表:一个是荀子,他说了解天人之分的人才是最高的人;一个是刘禹锡,他讲"天人交相胜"(《天论上》),就是天有天的特点,人有人的特点,天的特点超过了人,人的特点超过了天就叫"天人交相胜"。天的特点是什么?就是能够生长万物,万物弱肉强食;但是在人的社会就不一样,建立了道德法律,有力气也不行,必须有贡献才受到褒扬、受到尊重。所以在中国哲学里边有人讲天人合一,有人讲天人之分。
天人合一这个思想包含爱护自然界,维护生态和谐的意义。这些年来许多西方思想家也强调人与自然有不可分的关系,这就与中国哲学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相近了。
西方传统思想强调克服自然,战胜自然。自然科学就是人类战胜自然的一种工具。培根讲知识就是力量,人类可以用知识战胜自然。从培根以后,一直到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西方用科学技术战胜自然,可以说取得很大的成就,但同时也破坏了自然,受到了自然的惩罚。恩格斯也讲过这个问题,西方在许多问题上受到自然的惩罚,所以恩格斯特别强调精神与自然界的统一。
中国古代也讲主客关系。主体、客体这两个名词在中国古代没有,可是有相类似的名词。在中国古代讲"己"与"物"的关系。"己"就是自己,也就是主体,"物"就是外物,也就是客体。如果认为中国古代完全不讲主客关系,那不符合事实。《中庸》讲不但要成己还要成物,不但要完成自己,而且要帮助外物达到完成状态;同时还讲"合内外之 ",内就是主题,外就是客体。
但是西方特别强调主客关系还是比较突出的。我认为天人关系、主客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几年很多人都强调主体性,可是客体也应受到重视。如果只讲主体,不讲客体,那也是片面的、错误的。列宁的《辩证法的要素》的第一条就是"观察的客观性",既要讲主体性,也要讲客观性,这两方面都是重要的。
五、中西人生理想的异同
在人生哲学方面,中西有什么不同呢?中国比较重视人伦,西方比较重视个人、自由,这是两者显著的不同点。
中国哲学讲五伦: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每一伦有个标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中国哲学家特别是儒家非常强调每一个人都是生活在人伦关系里边,应该遵守人伦的原则。人伦关系内容比较复杂,君臣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夫妇、父子也都有不平等的情况。这是中国伦理思想的一个缺点,它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这种不平等的人伦关系应该打破,在五四运动批判旧道德,反对旧传统,主张是?quot;三纲"。五四运动起了进步作用。
西方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哲学上讲原子主义,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原子,不互相依靠。每一个人也像原子那样不互相依靠。强调个人自由、.个人独立性。
中国虽然讲人伦,但是另一方面也讲个人的人格尊严,这是儒家、道家的一个特点。君臣关系,臣也不是绝对服从君,要是君采纳臣的意见,对臣表示出一种尊重的态度,那么臣就可以为君服务,帮君的忙。假如君对臣不尊重,那臣就辞职、离开。孔子有两句话:"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所以儒家一方面讲臣民要为君服务,另一方面也讲臣民有人格尊严,这是儒家的一个特点。孟子讲得更明确,他说生命是很重要的,可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人格尊严,他比生命更可宝贵。故儒家有一个传统,就是"士可杀不可辱"。道家更是强调这一点,讲个性自由。孟子提出每一个人都有他的内在价值,是绝对不能剥夺的。内在价值的内容就是道德觉悟。可以说,中国古代有"天赋价值论",而缺少天赋人权的观念。中国天赋价值是从道德方面讲的,西方的天赋人权是从法律方面讲的。
最后谈谈中国哲学的前途
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其实,鸦片战争前,西方许多哲学家对中国哲学也很欣赏,也很赞扬。中国现在确实应该向西方学习。中国的革命运用了马克思主义才解决了中国的大问题。现在,我们一方面要向西方学习,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同时要发扬中国哲学的优良传统。方法问题很重要,既要坚持唯物辩证法,又要吸取西方的分析方法。现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价值观问题。我们要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正确理解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总而言之,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弘扬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
现代科学为什么诞生在西方?最近又得到了几个新观点。
因为希腊悲剧?
因为基因漂变?
因为涌现。
为什么近代科学革命会在西方出现?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他的代表作《科学与现代世界》里提出三种理由,因为过去2000多年以来,有三样东西调整了西方人的心灵。第一个是希腊悲剧,第二是罗马的法律,第三个是中世纪的信仰。
第一竟然是悲剧。怎么感觉八竿子打不到一起的两样东西,还有这种关联?
什么是悲剧?在亚里士多德看来,真正的悲剧要排除三种情况,善恶有报(道德剧)、善有恶报、恶有善报。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命运无情,不因人的意愿而转移而改变。
长期经历悲剧陶冶,悲剧中的命运就变成自然界的物理规律,该下雨就下雨,该放晴就放晴,不会因为人的要求而改变。
所以,西方人的近代科学革命来自于他们实事求是的心态。换句话说,先有科学精神才会有科学革命,而科学精神的培育就不能脱离希腊的悲剧。
当然,悲剧更大的作用是净化心灵。
悲剧总是引发怜悯与恐惧的心理,我们怜悯悲剧人物,因为这个人很无辜,居然碰到这样的事情;同时也觉得恐惧,为什么?因为我们也是人,同样的命运也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这就是怜悯与恐惧。
当你一方面怜悯同情他,好像如果你不同情他,你就有共谋伤害他的嫌疑了;另一方面是恐惧,因为命运的手无所不在,随时可能伸过来对付你,而你还不知道自己遭遇到什么事情。
所以你在欣赏悲剧的过程里面产生怜悯与恐惧的心理,然后让你的情绪像彻底洗了澡一样,完全变干净了。
怎么样叫做净化心灵呢?就是戏剧的表现在结局的时候往往会出人意料,让你发现原来如此,真相大白,你才知道谁真的是为善,谁真的是为恶。这个时候你心里面受到震撼,把你的怜悯恐惧发泄出来之后,使你调整心态,(觉得自己)和其他人都有共同的命运,属于同一类生命。
据著名物理学家戴森说,基因漂变是可以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相并列的一个演化机制。
生物繁衍,有各种随机的基因突变。自然选择是说哪种基因突变能适应环境,就保留下来,不适应就淘汰,是环境来决定演化。
基因漂变则是说,对某些基因突变,环境没什么意见,那你就怎么变都可以。比如一个人长得高一点,不能说他更适应环境,也不能说不适应 —— 就是一个特色而已。如果是一些高个子正好住在一个村里,互相通婚,那这个村一代一代下去,就会成为一个高个村,高个突变就被保留下来了。
特别是,如果人们住得很分散,不同的村落之间缺少交流,那就可能会出现有些村是高个村,有些村是矮个村,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特色。这种情况跟自然选择没关系,纯粹就是基因的随机传播、分叉、造成多样性 —— 这就是基因漂变。
基因漂变的速度跟族群的人数有关,如果人口比较少,出现的罕见基因更容易保留下来,基因漂变就很强。基因漂变的速度,跟人口的平方根的倒数成正比。
身高、智商,各种遗传特征,都可以漂变。
戴森说,欧洲历史恰恰就是基因漂变的模式!从公元前1000年到公元1800年这将近3000年中,整个欧洲和中东地区都是由相对隔绝的小村镇模式。而其中某些小村镇,产生了各种天才
这与当下的主流观点其实是有些相悖的,因为我们以为交流才有更多的创新。在《我们人类的进化》里,我也读到一正一反两个观点,确实,相互隔绝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两地发展差异大,比如非洲,正由于气候、病菌、植物等多重因素,导致即使相邻很近也容易老死不相往来。
但是,隔绝地区生物在交融地区生物面前,很容易遭遇灭顶之灾,美洲、大洋洲的大型动物、土著的命运都是如此。
但非洲是个例外?为什么?其一,非洲生物比其它地区生物更古老;其二,非洲并非与世隔绝,只是交融困难,而美洲和大洋洲那就是彻底的自己和自己玩。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霍比特人,他们就明显出现了矮化,但原因到底是不是基因漂变,值得商榷,按《我们人类的进化》的说法是,岛屿能提供的能量限制了霍比特人的身高。
科学的产生是数不清的因素和这些因素之间的影响叠加在一起涌现出来的。这个过程有点像混沌系统中呈现出某一状态的情况,虽然肯定没办法说清什么是这个状态呈现出来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绝对不是某几个因素才导致这个状态出现的。
科学的源头,它来自于古希腊多种哲学流派中,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那一系,他们思考问题的习惯是科学的根基。
直到现在,这个根基也还是可以清晰看到的,那就是:
以数学为基础的严谨论证。
古印度、古中国一样也有数学,但毕达哥拉斯跟柏拉图所追求的数学,不是以实用计算为终极目标的数学,他们的终极目标是用数和几何图形解释自然规律。
古希腊时期,中国出现了孔子、老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中国和印度一样有人开始深入思考,但这些思想都跟严格的数学证明无关,它们都属于思辨式的哲学,都是结合着伦理道德的思考,缺少证实的成分。
为什么出现了这样的差异呢?可能地理因素是一个解释方向。
古希腊并不是一片完整连贯的国土,而是星罗棋布地分散在爱琴海周边的滨海城市和岛屿。也就难以形成至高无上的皇权统治,因为征服这些零散地区成本太高,所以城邦制自然而然出现,在这种生活模式和制度下,人们的思想比较灵活。
彼时,希腊城邦中占人口数量一半以上的都是奴隶,那些社会上层的学者之所以生活得很从容,可以自由地思考大自然的道理,是因为有奴隶的劳动作保证。他们过度依赖纯粹的理性思考,不存在什么压力迫使他们一定要把实用价值跟理性思考结合起来。
罗马帝国统治之后,贵族那种注重奢华跟实用性的生活和基督教对人们精神的束缚是不利于科学思想生长的,所以从公元300年之后的1200年时间里,科学思想又转移到了巴格达和阿拉伯的一些地区。在文艺复兴之后,科学思想又回到了欧洲。
从哥白尼、伽利略开始,和早期的科学相比,它发生了一个大转折。这个转折通俗地说,就是之后的科学家认为,可以用数学原理解释看到的一切运动现象。正是这个转变,让科学思想可以自己给自己造血,它不再是一个只消耗不产出的文化了。科学变身成技术之后,远征其他大陆,用大炮殖民,这些就可以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
接下来,古腾堡的印刷机和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纷至沓来,让人们被束缚的思想松动了,也对传统基督教定下的社会观念实施了毁灭性打击。同时,皇权与教权争斗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大学跟科学院的建立,一个是给现代科学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一个是给愿意从事科研的人提供了研究条件。
如今,我们已没法分清哪个因素产生了什么直接后果,因为每个因素都跟其他的因素强烈地互动,科学就像混沌系统中涌现出的一种状态。
关于“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傲儿]投稿,不代表小熊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x-scm.com/cshi/202504-3249.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小熊号的签约作者“傲儿”!
希望本篇文章《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小熊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逻辑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谁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