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流通纪念币和真正的钱币有什么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流通纪念币和真正的钱币有什么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开始发行人民币流通纪念币(以下简称:纪念币),至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施行后的四、五年期间,我国在货币管理环节上曾出现的工作疏忽所造成一度的混乱状况,使流通纪念币样币(以下简称:样币)给广大纪念币爱好者们带来了一丝疑惑、一阵惊喜和一份企盼。 与流通纪念币样币同时存在的人民币样币,还有流通硬币样币、流通纸币样币、流通纪念钞样币。按人民币发行先后顺序出现的分别是:流通纸币样币、流通硬币样币、流通纪念币样币、流通纪念钞样币。 我们说样币是币,是因为它有人民币面额,具备货币所有基本特征和元素,特别之处在于表面多了“样币”二字,其中的一个字还写明了是“币”。在民间,钱币爱好者都认为它是币,而且是流通纪念币中的珍品种类之一。 我们说样币不是币,是因为央行从未认为样币是流通币,一直明文规定样币严禁参与流通;样币是货币发行机构和商业银行进行货币管理工作时使用的工具。说样币不是币的理由,还因其在社会上显得十分罕见。 由此,样币是一类较为奇特的钱币藏品。 样币是做什么用的 1984年10月,央行开始发行纪念币并称其功能与现行的人民币等值流通。 出于纪念币参与流通,这就面临一个新的情况:因为从1949年共和国成立到1984年发行纪念币,群众对纪念币是陌生的。在此情形下,央行就得为全国各地的央行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配套与纪念币完全一致的、用于比对真伪的标准参照物(样本),即最权威的货币效验标准。当时的国有商行主要是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这几大行。 样币是由央行统一印制并配发至各金融机构作为鉴别人民币的标准工具。如出现了储户持某款纪念币向银行进行相关咨询或求证钱币本身问题,当地央行或商业银行的货币管理和出纳业务的工作人员则会以上级配发的样币进行对照、验明、鉴定,从而给出代表银行官方的正式回复。 所以,便有了央行指令中国造币公司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在制造纪念币的同时,又制造了数量不等的同名称的样币,其真实数量未曾向社会公开。 严格意义上,样币是在货币被确定发行后而铸造并推出的银行内部工作币,与未确定发行货币设计草稿性质的“样币”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不是一个概念。所以,在称谓上易与那些未发行的货币设计效果样币混为一谈。 样币的基本特征 样币与同题材的纪念币在直径、重量、图案、文字、面额等方面相同,规格完全一致,惟一区别是在正面(极少数在背面和正背两面)铸有汉字“样币”二字,阳文,左右排列。一枚套的纪念币有一枚样币,两枚套的纪念币则有两枚样币,依此类推。 从纪念币爱好者和钱币市场反馈的综合信息看,绝大多数样币是被镶嵌在不透明的硬塑料薄版的圆洞里,再装入透明的硬塑料盒内,硬塑料板的颜色以红、绿等为主。 早期样币上的“样币”二字与币文显得格格不入,字体风格与币面其他字体完全不同。放大镜下的“样币”二字刻痕明显,字体虽说不丑,但确实很难看,丝毫谈不上艺术和什么美感。笔者认为这是造币厂刻意为之,目的是勿让“样币”二字与纪念币的内容相混淆。从艺术鉴赏角度来说,单“样币”二字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后期的“样币”二字,字体稍微端庄得体一些,但与钱币主题文字的字体还是存在明显的区别。 样币是怎么流入民间的 这些原本应静静躺在银行文件保险柜里的工作币,为什么会“光临”钱币市场、进入纪念币收藏者手中? 根据笔者多年观察,样币流入民间的“线路图”大致有以下几条: 1、由于1998年12月央行所进行了全国机构大改革,撤销了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一级的省级分行以及各地的地一级的市级分行,成立了现在的9大区行和总行及重庆两个营管部。同时,各商业银行机构改革力度逐步加大。另外,随着国内金融机构不断的增、调、并,银行行业内部之间的工作人员人事变动频繁。凡是机构进行大的调整或工作人员的变动,总会给工作带来一定程度不利影响,客观上就给样币管理造成了空隙和漏洞。 2、在各地的央行分支机构、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中,具体担负货币发行、出纳管理等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因常规的人事调动、轮换岗位、辞职离开、退居二线、正式办理退休等情况而未及时做好样币的移交、上缴、封存等程序,也不排除个别工作人员私自带走的。另外,在一些地区银行的个别领导眼里,对样币管理的意识不强,样币就如同银行办公用品中的订书机、大头针一样,特别是在进行行内干部职工岗位调整的前后,最困难的、也是最重要的就是人的安排,只要被调整的干部职工顺利稳当到位,还有什么必要去纠缠这些样币?加之,相关人员都是一起长期在货币发行和出纳部门共事的老同事,有时在工作交接上实在抹不下情面硬性追要或清点。 3、对下发到各地央行分支机构的样币,本应当进行必要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却没做到位。同样,央行对省一级的商业银行和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掌管样币部门和责任人的日常管理工作不力。 从货币调拨指令看,造币单位肯定是按央行指示严办的,造币厂在铸造完成后统一解缴央行,再由央行分配到其各地分支机构,由分支机构配发到省一级的“工农中建”或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管理样币的工作人员一般不会将样币给予银行其他部门人员,因为这会招惹麻烦,估计是从具体管理人手中直接流入民间和钱币市场。其中:极少数样币可能由央行分支机构、省一级的“工农中建”、地市一级的商业银行这3个渠道同时流入民间,而样币从造币机构直接进入民间的可能性微乎其微。银行什么部门、哪些人员容易得到样币?据了解,在银行总部机关并非所有部门和人员轻而易举得到样币,往往在老牌商业银行的基层出纳、货币发行口子却容易得到样币。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基层单位,即样币的出口点,但上级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各地央行分支机构货币发行处(科)具体负责样币的管理,可不要小看其中分管样币的人,就是行长想亲眼目睹样币,还得靠下级提供。如果是一位糊涂领导,管理不严,那流失的就更严重了。 经观察,在2000年5月条例施行前,央行对不断流入社会和失散在民间的样币未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予以遏制,社会上不断有各种样币出现,到了2004年底2005年初甚至都不时有新版样币流出。 真正彻底扭转样币管理混乱局面的是随着2006年12月《人民币样币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颁布和实行,社会上就看不到新版样币了。尽管目前钱币市场上有高价收购的声音却无应音,因为现在的银行工作人员遵纪守法意识明显增强了,谁还会干这傻事? 迷雾重重的样币铸造量 以目前非常有限的造币企业相关资料计算,样币单枚(套)最大制造量是2万,最小的是0.1万,已知样币品种的数量基本上是在1.5万-1.7万之间。 对于造币厂厂志等资料中提及的几款数量为0.3万的样币,笔者认为其准确性有待于进一步确定。因为作为派发到各基层货币发行管理业务部门的样币数量,0.3万显然是不够数的,而作为高级礼品又显得简单了一些,量也多了。推测应是总数中的一部分数据。因为造币厂全档资料并未公开,而现在流入社会的一些厂志,也只是显示造币厂某一时段数据而已。 出于馈赠需要,造币机构曾制作了数量极少的精制币礼品,个别币配了证书却无编号。这个数量究竟是多少?央行包括造币机构未曾披露过。像建党、女足精制样币所馈赠的对象都是贵宾一级的。既然是贵宾,甚至包括外国中央银行或金融机构的高层。当时、现在和今后是不会因为要变现而出手的。因此,这些精品既使有真实的数量存在着,但对于大众化的纪念币市场和整个社会而言,出现的概率几乎是零。但是,并不是永远都不会出现,也许会出现各种意外的情况,使精品进入钱币市场。 针对上述已知数据,笔者总的看法是:流通纪念币中的精制币、精制样币、普通样币,与金银币同样存在着铸造量和发行量模糊不清的现象,特别是流通纪念币中的礼品包装类,只要央行不公布其准确的数量,与金银币一样,任何个人、任何央行之外的单位都没资格确定,他们是说不清的,即使说了,是缺少信服力的。另外,对于现在还未出现的精制币或精制样币,绝对不能说央行未曾造过。央行未对此作过披露,因此,就不可有这样的断言。 谈到数量及版别探究话题,我国最著名的流通纪念币收藏家孙克勤先生堪称这方面的楷模。在孙克勤编著的《中国普通纪念币珍品图录》(北京出版社出版)书里,在对某款币的数量及版本,以及出现于市场的描述中,多采用了亲眼体会“发现”、“未发现”、“不多见”和“估算”等探索的口吻,十分谨慎和严谨。 孙先生在该书中多次提到,近年来仍有小批量纪念币精品在持续不断露面的现象,比如建国35年上海版精制币(P.4页),2007年4月“露面数十套”;建国40年精制币(P.18页),2007年市场出现;第11届亚运会精制币(P.19页),2005年之后一次性冒出小批量的;植树节精制币(P.21页),2006年突然出现“数十套”;希望工程精制币(P.39页),2008年在深圳突然出现“百枚”。可以看出建国35年币是1984年发行,2007年出现,时隔竟然达23年;建国40年币1989年发行,2007年出现,时隔18年;第11届亚运会币1990年发行,2005年出现,时隔15年;植树节币1991年发行,2006年出现,时隔15年;希望工程币1994年发行,2008年出现,时隔14年。 精品“突然”出现在市场的原因,据分析应该是长期存压品,或与银行机构设置及掌管纪念币的工作人员有一定关系。货币发行业务部门与钱币学会通常合署办公,有的学会管理着一定数量的纪念币,或出自于银行的行长办、行政、接待、宣教、工会等部门,应排除钱币市场币商行为,试问有谁会捂着早年精制币这么多年? 因精制币不受任何规定的管制,预计随着纪念币市场趋热,今后还会陆续出现。精品突然出现的现象,同样适用解释样币出现的路径。 样币具有集藏价值 笔者在本文“样币有何基本特征”一段中,认为“样币”二字没有任何观赏价、艺术价值。但是,为什么却又说样币具有极大的集藏潜力和价值呢?这是因为: 一、样币的稀罕性决定了其显贵的地位和坚实稳定的市价基础。一是与同题材的纪念币相比,样币数量是稀少的。我们可以大致推算一下:1984年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不包括台港澳),以每个省一级的央行分支机构和商业银行“工农中建”来计算,再按每一个省级行政区平均有10个地市一级的央行分支机构和“工农中建”,共有1450个货币发行管理业务部门,按每个基层业务部门配发10枚(套)计算,总计需要1.45万。倘若再加上央行总行、各家商业银行总行、造币总公司和具体造币厂、国外央行等处的留存、归档,现在常见的1.5万-1.7万之间的数量是符合实际的。即使1988年设置海南省和1997年成立重庆直辖市净增2个,再到1997年和1999年设立港澳2特区,总数为33个,样币数量仍在2万上下。关键之处在于,与全国参与纪念币集藏总人数相比,“溜”出来的样币毕竟是极少数了。曾记得1993年古玩市场上几乎没有样币出现,1994年和1995年北京月坛、上海肇家浜路样币的叫价一般是30-150元,后来市价逐步上涨了。二是寻找样币配套的纪念币爱好者不断增加,从而加大了收藏界和市场对样币的本能需求。看似上千至2万的铸造量,但流入社会的样币在数量和规模上与同题材的纪念币相比,犹如大海的一滴水。 二、国家货币法律的颁布和各项规章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健全,是今后早期样币资源逐渐枯竭、干涸的一把固锁。由于国家已开始重视样币流损问题并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予以严管,这对已进入社会收藏领域数量有限的样币来说,无形等于加了把“铁将军”。因此,其升值空间应十分可观。 钱币界收藏样币,也有一种观点认为是“扭曲的追求”,这个看法值得大家商榷。持此观点的人士认为:如果钱币爱好者喜欢上了样币,就会滋生银行相关管理人员的违规行为。 笔者感到,此结论显得过于简单和武断。国家禁止样币流通,是因为样币流通了,会对金融秩序造成混乱。还是让我们来仔细推敲一下条例和办法:两个条规共同规定样币“禁止流通”,却未否定样币本身的钱币文化概念价值。 应该说钱币爱好者在任何货币面前,都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因为货币的发行权和管理权在国家。一旦某些钱币因发行机构的闪失而流进社会,对收藏界人们来讲无疑是珍贵的,这是把玩钱币的最高境界之一,这一点完全符合物以稀为贵的真理,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如站在纯收藏的角度看,样币流入社会之错的板子不应“打”在钱币爱好者身上,只有靠具体负责货币发行管理的专职部门和人员今后严格依章办事、防微杜渐才是。
中国人民银行至1948年成立至今,已经发行了几套人民币?
藏品名称2012年熊猫1盎司银币
发行时间2011年11月30日
藏品规格直径40毫米
藏品面值10元
铸造单位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深圳国宝造币有限公司
官方授权国 宝金 匮 黄金
地===-址朝阳区左家庄中街豪成大厦1707
价值分析
熊猫金银币具备系列性及延续性
熊猫金银币从1982年发行至今,是目前所有已发行的贵金属纪念币题材中,唯一没有间断过的品种,因此具有非常庞大的家族,是其它贵金属纪念币项目所不及的。
熊猫金银币具备收藏投资双重性
1、从收藏的角度而言:
第一,熊猫金银币有着其它贵金属纪念币所不具备的系列性及延续性的优势;
第二,熊猫金银币具有币面图案各异永不重复的审美价值,是不可多得的艺术鉴赏品。
2、从投资的角度而言:
第一,熊猫金银币是贵金属纪念币当中,价格最接近原料实时金价的币种。因此,这也是吸引投资者选择它的主要原因;
第二,近年发行的熊猫金银币价格仍处于洼地,其价格升水远低于纪念金条,一旦熊猫金银币版块启动,必将将成为资金的首选。
现在什么 纸币值钱,值得收藏?
中国人民银行至1948年成立至今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
补充资料:
具体年份如下:
1、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开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
2、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第二套人民币;
3、1962年4月15日开始发行第三套人民币;
4、1987年4月27日开始发行第四套人民币;
5、1999年10月1日开始发行第五套人民币。
形成了包括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目前第一、二、三套人民币都已经停止流通,市场上流通的人民币以第五套为主,还有少量第四套人民币。
扩展资料:
一、发行人民币的重大意义
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考虑周密,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是党的一项重大英明决策,对清除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统一全国各解放区的货币、支持人民币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和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解放战争期间,对人民币的要求是“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将红旗插到那里,人民币就发行到那里”。随着人民战争的胜利,人民币成功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金元券及其它各种货币。人民币的发行,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可以说从当时的人民币就可以看出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当时我们的现状是“一穷二白”,此时人民币比炮弹还重要,祖国的稳定需要货币的支持,人民币对稳定经济的重大意义关系到新中国的存亡。为此,人民币在当时的情况下没有设准备金,不和黄金白银挂钩,也不和美元、英镑挂钩,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货币体系,对人民老百姓都具有很实在的好处,使我们建立起了自成一体的经济体系。可以说,第一套人民币是在党的领导下,是中国货币史上唯一统一的时代。
二、人民币的设计特征
1、按规定,所有的人民币在正背面都标有“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但只有佳木斯印刷出产的一千元纸币,背面没有“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原因可能是当时处在战时,通讯不便引起的,因此这也成为第一套人民币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所具有的特殊之处的最好注解,也是区别于后面几套人民币的重要一点。还有一张五元的牛图,是唯一一张上面印有“光华印刷厂印制”字样的纸币,也是由于当时的特殊历史环境造成的。
2、在最早的印刷中我们已建立了很严格的管理制度,其中第一条就是没有总行批准是不准印制的,各版别的纸张和颜色都要经总行批准,这就在管理上上了个台阶,严格统一了管理要求,有了统一的技术标准。
3、在设计上,第一套人民币统一了版式,扫除了原有其他货币的半殖民地色彩,票面上取消了英文,不再采用行长的签字,而采用印章,正面所印的年号用“中华民国三十七年”,背面使用公元纪年1948。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故事,在最初设计中票面上有毛泽东头像,送审时,毛泽东说: “人民币是属于国家的,是政府发行的,我现在是党的主席,不是政府主席,怎么能把我的头像印上呢?”于是图案改为了与经济建设和新社会的人们所经历的生活有关的图案,如农耕、纺织、交通、运输、工厂和矿山等图景,如壹圆“工人和农民”、贰拾加圆“施肥”、壹佰圆“运输”等。50多年过去,从第一套人民币上的各种画面,还能强烈地感受到建国初期那种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1) 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品相好的价格过千万
钱币收藏界有一句话:“金不如银,银不如铜,铜不如纸。”说的是纸币的升值潜力最大。以第一套人民币为例,目前品相好的价格可以过千万元,六七成新的价格也要300多万元,但金银币升值几万倍的目前还没有。所以投资收藏纸币,还是有很多机会的,重点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板块:
迄今为止,中国人民银行已发行了五套人民币,其中,发行时间最早的第一套人民币最为珍贵和稀缺,第二、三套尾随其后。
第一套人民币可重点关注10000元的“牧马图”和5000元的“蒙古包”。比如面值10000元的“牧马图”,目前全品相的市场价为380万元,在今年3月上海泓盛的拍卖会上,一张九成新的10000元蒙文版“牧马图”,就拍出了299万元的高价。
第二套人民币可重点关注10元的“大黑十”,这张纸币的价值同样在于稀有,是1953年前苏联代印的“苏联版”,后来苏联专家撤走后,中国自己印钞票,纸张和质量就都不一样了。目前品相好的“大黑十”价值20多万元/张。
第三套人民币可重点关注“背绿星水印”,即1962年版背绿1角券,目前价格是5万元/张。当年第三套人民币是中国印钞厂独立自主印的,1963年以后才开始流通。一开始的时候,1角和2角背面的颜色是一样的,都是浅绿色的。但一到晚上根本就分不清,这一情况反映到中央以后,周恩来总理马上就要求人行改颜色,所以一角纸钞的背面就改了颜色,原来发行的背绿1角银行都回收了。正因数量稀少,“背绿星水印”才值钱。还有2元的“车工”,现在普通的一张也要一千来块钱。
第四套人民币市场公认的龙头品种为1980版的50元和100元。因为中国的货币从第二、第三套人民币开始,最大的面值都是10元,当时到了改革开放初期,钞票的供应量非常紧张,央行整天要加班运钞,银行的运钞车都开到了飞机的旁边装运。直到第四套人民币出现了50元、100元的大面额,这种情况才得到缓解。关注1980版的50元和100元,说到底还是发行量的关系,因为最开始的时候防伪技术不行,这两张大面额的钞票都没有安全线,所以后来在使用过程中被银行慢慢地回收了,市场上的量少了。
第五套人民币正在流通,是不允许买卖的。除了“八同号”、“99版”等个别精品外,总体而言距离真正的收藏价值还有一定的距离。“99版”之所以贵,也是因为后来被银行回收,以及流通时间极短的原因。因为当时除了1元的纸钞,其他的币面上都缺了单位“yuan”,又没有盲文,所以后来被逐渐回收。我们现在流通用的是2005年版的,但这个版本没有1元的纸钞。
而“八同号”指的是一套人民币从1元纸钞到百元纸钞,每张的8位阿拉伯数字都相同,这比较难找。而且以后出的新币,会在7个阿拉伯数字中间插一个冠字号,这样就更加大“八同号”的搜集难度了。所以以后就只有7同号,不可能有8同号了。此外,现在市场中比较常见的还有“生日钞”,另外,纸钞末3位同号被称为“豹子号”、末4位同号被称为“狮子号”。
(2)流通纪念币:
3角硬币25年涨1666倍
流通纪念币也自成一个板块,它与贵金属纪念币不同。目前人民银行已发行的流通纪念币包括96枚硬币和3张纪念钞(奥运纪念钞+千禧龙钞+建国50周年纪念钞),它们的材质是用于印刷钞票的纸张或铸造普通硬币的金属,面额表明其法定价值,主要以中外重大事件、节日、纪念日和珍稀动物为题材而设计铸造,是国家发行的可以流通但又具有纪念意义的法定货币。贵金属纪念币则主要由金、银、铂、钯等贵金属材料制成,当中金银纪念币是贵金属纪念币的代表性品种。
96枚硬币当中,最值得关注的“币王”是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40周年时发行的一枚面值1元的纪念币,现在单枚价格都过4000元了。
另外关注度较高的还有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在广州举行时发行的3枚纪念币。现在这枚3角钱的纪念币涨到了500多元。
相比纪念硬币,中国的纪念钞发行很少,只有3张:2008年发行的面值10元的奥运纪念钞、2000年发行的面值100元的千禧龙钞,以及1999年发行的面值50元的建国50周年纪念钞。当中升值速度最快的是2008年纪念北京奥运会召开发行的奥运纪念钞,去年市场行情好的时候一度超过了7000元/张,目前报价在4000元/张左右。但因为品种和发行量都比较少,所以纪念钞长期还是看涨的。
(3)连体钞:“大炮筒”涨了300多倍
连体钞是各国央行或取得货币发行权的机构依法发行的法定货币,两张以上连在一起未裁切,是专供人们收藏鉴赏的。它有“新、奇、特、量少、防伪性最强”等特点,而且按照国际惯例都是溢价发行的,所以收藏价值比较高。
目前,整个中国的连体钞包括香港、澳门等地区共发行了30多个品种,总市值500多亿元人民币。其中香港连体钞发行最早的是1995年汇丰银行发行的20元整版钞。中国人民银行最早发行的是1999年建国50周年50元三连体钞。澳门最早发行的是1999年大西洋(600558,股吧)(600558,股吧)银行发行的20元、50元十二连体钞。
连体钞板块是纸币收藏的精品板块,因为它的整体升幅很大。两连体钞如2000年发行的千禧双龙钞,由300多元上涨到现在的1.8万元左右,约60倍;三连体钞如1999年发行的建国50周年50元三连体钞,由400多元涨到现在的2万多元,约50倍;四连体钞如2000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四连体大全套(康银阁版),由1700多元涨到8万多元,约50倍;2000年发行的2元、5元四连体钞,也由60多元涨到现在的4000元左右,涨幅接近70倍;八连体钞如2000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1角到10元八连体钞,由300多元涨到现在的3万多元,约100倍;2000年发行的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八连体钞,由15元涨到现在2000多元,约100多倍。整版钞如2001年发行的澳门10元整版钞,由1000多元涨到现在10多万元,约100多倍。
甄伟钢:现在最贵的是2000年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整版钞,面值只有722.5元,发行量1万套,由未裁切的整版第四套人民币1980年版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券各一版印制,整版不裁切,一张张卷起来放入一个炮筒,所以俗称“大炮筒”或“人炮”。最初面市时只有2000多元,涨到现在值40万-50万元左右,品相好的绝品在60万-70万元左右,涨了300多倍。
连体钞是时间越长越经典的品种,首先它的发行量少,除分币八连体钞的发行量在100万套外,其它的多数在10万至40万之间,香港发行量最少的是2009年渣打银行发行的150元整版钞,发行量6000套;中国大陆发行量最少的是第四套人民币整版钞,发行量1万套。其次,它的消耗大,市场货源不断减少,除了礼品消耗外,因为非法裁切,致使不少连体钞的存世量远低于发行量。
“大炮筒”2000年发行的时候2000元左右,不好卖,上海的一些钱币商、礼品商就把整版钞进行非法裁切。
还有将澳门10元整版钞裁切成二连配礼品册的;将第二套人民币纸分币八连,第四套1角到10元八连钞裁切成二连、四连配册;将第四套人民币四连大全套(长城版)(康银阁版)裁切成第四套人民币全同号钞;甚至将1980版50元四连体裁切成单张配册等。不仅如此,还有不法分子将连体钞裁切成错版人民币,以高价卖给不懂的人。
之所以玩连体钞,最看重的还是它的防伪性。连体钞板块从发行至今,是唯一未发现假货的藏品。不是骗子没盯上这个板块,而是盯上了也没用。现在原子弹是第一高科技,而钞票就是世界第二高科技的东西。连体钞也是国家的法定货币,印刷的纸张是专用的钞票纸,如果要假冒生产一个连体钞品种,其难度和制造成本难以想象。而且每一套连体钞的证书是钞票纸制成且带防伪水印,证书与钞的后四位号码相同,这点让连体钞比任何流通单钞都多上了一道保险。
经过13年的发展,连体钞现在的品种也不过30个左右,极少的品种加上有限的发行量,造成了连体钞入手容易和盘子轻两大特点。有人做过一个简单的计算得出以下结论:将连体钞中的任何一个品种的全部数量购买下来所需要的资金,放在任何一只股票里面都不可能产生太大的控制效应。这说明了连体钞的总市值少,如果减去市场消耗部分,实际市值更少。在连体钞领域,甚至不用上亿的资金就可以给它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
关于“流通纪念币和真正的钱币有什么区别?”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曹瑞雪]投稿,不代表小熊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x-scm.com/cshi/202504-2112.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小熊号的签约作者“曹瑞雪”!
希望本篇文章《流通纪念币和真正的钱币有什么区别-》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小熊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流通纪念币和真正的钱币有什么区别?”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流通纪念币和真正的钱币有什么区别?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