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的临床试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的临床试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在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患者和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中已经进行了舒尼替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欧美关键性的支持本品上市的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研究疗效数据胃肠道间质瘤 (GIST)研究 A研究A是一项舒尼替尼治疗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国际多中心III 期临床研究。研究目的是比较舒尼替尼+最佳支持治疗组与安慰剂+最佳支持治疗组的疾病进展时间(TTP)。其他目的包括无进展生存期(PFS)、客观缓解率(ORR)和总生存期(OS)。该研究中患者以2:1 比例随机分配到每日一次口服50mg 舒尼替尼组或安慰剂组,服药4周、停药2周,6周为一个治疗周期(4/2 给药方案),直至疾病进展或因其他原因退出研究为止。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时揭盲,安慰剂组的患者随后可进入开放的舒尼替尼组,而舒尼替尼组患者则根据研究者的判断继续接受治疗。在既往设定的中期分析中,意向性治疗(ITT)人群共312例患者,舒尼替尼组207例,安慰剂组105例。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是均衡的,包括基线年龄(舒尼替尼组和安慰剂组<65岁的患者分别为69%和72%)、性别(两组男性分别为64%和61%)、种族(两组白人均为88%;亚洲人5%;黑人4%;其余不详)及ECOG体力状态(两组的ECOG评分0:分别为44%和46%;ECOG评分1:分别为55%和52%;ECOG评分2:分别为1和2%)、既往手术治疗(两组分别为94%和93%)、既往放疗(两组分别为8%和15%)。两组既往伊马替尼的治疗结果也具有可比性,均有4%的患者不能耐受伊马替尼,分别有17%和16%的患者在距开始治疗6个月内出现疾病进展,超过6个月以上疾病进展的患者两组分别为78%和80%。按计划已在149 例疾病进展事件发生后进行了中期疗效和安全性分析。舒尼替尼组的研究终点(TTP 和PFS)均明显优于安慰剂组,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在中期分析时总生存期的数据尚未成熟。疗效结果总结于表8, TTP 的Kaplan-Meier 曲线见图1。 研究B研究B是一项在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进行的开放性、多中心、单组的剂量递增研究。在确定了II 期推荐给药方案(4/2 给药方案,50 mg ,每日一次)后,该研究中55 例患者按4/2 方案, 50mg/日剂量接受本品治疗,其中5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部分缓解率为9.1%,95% 置信区间(3.0, 20.0)]。亚洲胃肠间质瘤(GIST) 临床研究疗效数据以下台湾研究数据仅为初步分析结果,目前尚未得到最终的研究结果。台湾中国人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研究的疗效数据:研究A6181036 是一项在胃肠间质瘤(GIST)患者中进行的开放性、非随机、“治疗性用药”的临床项目。在台湾中国人胃肠间质瘤(GIST) 患者中根据RECIST 标准进行疗效判断,第2 周期的14 例可评价患者中,有11 例(78.6%)患者为疾病稳定(SD);另外3 例(21.4%)患者出现疾病进展。截至数据分析时,有8 例患者完成了4 个周期的舒尼替尼治疗。在此8 例患者中, 有1 例(12.5%) 患者获得了部分缓解(PR),4 例(50%)患者为疾病稳定,3 例(37.5%)患者出现疾病进展;临床获益率(CR+PR+SD)达到了62.5 %。日本人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研究的疗效数据:研究A6181045 是在日本进行的一项I/II 期临床研究,入选了30 例伊马替尼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的恶性胃肠间质瘤(GIST) 患者。30 例患者接受舒尼替尼50mg,每天一次,4/2 给药方案的治疗,4例(13.3%)患者获得部分缓解,8 例(26.7%) 患者获得持续超过22 周的疾病稳定,临床获益率为40.0%。 欧美关键性的支持本品上市的肾细胞癌(RCC)临床研究疗效数据:既往未经治疗的晚期肾细胞癌(RCC)一项国际多中心、随机临床研究比较了单药舒尼替尼和IFN-α对既往未经治疗的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研究目的是比较舒尼替尼组和IFN-α组治疗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其他研究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总生存期(OS)和安全性。750 例患者按照1:1 比例随机接受舒尼替尼 50mg,每日一次,4/2方案治疗,或者是IFN-α,皮下注射 9MIU 每周三次的治疗,直到疾病进展或其他原因退出研究。ITT人群包括750例患者,舒尼替尼组和IFN-α组各375例。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是均衡的,包括基线年龄(舒尼替尼组和IFN-α组<65岁的患者分别为59%和67%)、性别(两组男性分别为71%和72%)、种族(两组白人分别为94%和91%;亚洲人分别为2%和3%;黑人分别为1%和2%;剩余未报告)及ECOG体力状态(两组ECOG评分0分分别为62%和61%;ECOG评分1分:均为38%;ECOG评分2分:分别为0和1%)、既往肾切除术治疗(两组分别为91%和89%)、既往放疗(两组均为14%)。筛选期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分别为78% 与80%), 其次是淋巴结 (分别为58%与53%) 和骨骼(各为30%)。大部分患者在基线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转移灶 (分别为80%与77%)。结果显示本品比IFN-α治疗延长了研究终点PFS,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见表9和图2)。在每个预先规定的分层因素包括LDH(>1.5 ULV 与 ≤1.5 ULV ),ECOG体力状态评分(0与1分),和既往肾切除术(有与无)的分析中,风险比均有利于舒尼替尼组。舒尼替尼组的ORR更高(见表9)。 图 2. 既往未经治疗的MRCC 研究的PF S的Kaplan-Meier 曲线(意向性治疗人群) 在该研究最初设定的OS最终分析中,舒尼替尼组与IFN-α组的中位总生存期分别为114.6 周和94.9周[HR= 0.821,95% CI:(0.673,1.001)]。IFN-α组中位总生存期的分析包含25例由于疾病进展而中断IFN-α治疗并交叉使用舒尼替尼治疗的患者,以及IFN-α组121例(32%)患者接受了舒尼替尼做为研究后抗癌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在细胞因子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中进行了舒尼替尼单药治疗的两项单组、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入研究的患者均为细胞因子作为基础治疗失败的患者。研究1中对细胞因子治疗失败的定义是在一种细胞因子治疗方案治疗中或治疗完成后9个月内(干扰素-α、白介素-2或干扰素-α+白介素-2 ;干扰素-α单药治疗的患者至少治疗28天),依据RECIST或WH O标准,有疾病进展的影像学证据。研究2 中细胞因子治疗失败系指疾病进展或无法耐受治疗相关性毒性。两项研究的主要研究终点是客观缓解率(ORR), 也评价了缓解持续时间(DR)。研究1和研究2分别入组了106 例和63 例患者,按4/2 给药方案, 50mg/日接受舒尼替尼的治疗。治疗持续至患者符合退出标准或出现疾病进展。研究1和研究2之间的患者的基线年龄、性别、人种和ECO G体力状态是可比的。两项研究中86-94% 患者为白人,65% 为男性。所有研究患者的中位年龄为57岁,年龄范围为24-87 岁。所有患者筛选时的ECOG 体力状态评分[2 分。研究1和研究2患者的恶性肿瘤病史和既往治疗史在基线时都是可比的。两项研究总患者人群中,95% 的患者组织学上至少有透明细胞的成分。研究1的所有患者要求组织学上有透明细胞的成分。大多数患者既往接受过肾脏切除手术(总患者人群的97%),研究1要求接受过肾脏切除手术的患者才能入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过一个疗程的细胞因子治疗。入组时81% 患者有肺转移。研究1 中肝转移较常见(为27%,研究2中为16%);而研究2中骨转移较常见(为51%,研究1为25%)。总患者人群中52% 的患者至少有3个转移灶。两项研究均排除了已知脑转移或脑膜疾病的患者。研究1和2中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缓解持续时间(DR)见表10。研究1中,中心影像学实验室评价有36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ORR)为34.0% (95% CI 25.0, 43.8)。研究2中经研究者评价有23 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客观缓解率(ORR)为36.5%(95% CI 24.7-49.6)。观察到大部分(]90%)客观疾病缓解出现在前4个治疗周期内,最晚出现在第10周期。研究1中截至到数据截止日,36例有效患者中只有9例(25%)出现疾病进展或死亡,目前还无法准确地评价缓解持续时间(DR)。 亚洲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临床研究疗效数据:下述台湾研究临床数据仅为初步分析结果,目前尚未得到最终的研究结果。台湾中国人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临床疗效数据:研究A6181037 是在细胞因子治疗失败的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 患者中进行的一项开放性、非随机、“治疗性用药”的临床项目。根据RECIST 标准评价,在22 例患者中,有1 例(4.5%)患者获得完全缓解(CR),5 例(22.7%)患者获得部分缓解(PR),8 例(36.4%)患者为疾病稳定(SD); 另外2 例患者(9%)出现疾病进展,6 例(27.3%)患者不可评估。临床获益率(CR+PR+SD)达到了63.6%.日本人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临床疗效数据研究A6181072 是一项在日本进行的II 期肾细胞癌(RCC)的临床研究(入选了既往未经治疗的21 例患者,以及24 例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既往未经治疗的晚期/转移性肾细胞癌(MRCC)患者接受舒尼替尼50 mg/日,4/2 给药方案,4例患者获得疾病缓解;3 例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获得缓解。
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u]国外研究[/u]在三项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研究了采用推荐剂量的贝伐珠单抗(5 mg/kg 体重,每2 周给药一次)与氟尿嘧啶为基础的一线化疗联合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研究中,将贝伐珠单抗与两种化疗方案联合应用:·AVF2107g:伊立替康联合快速注射的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IFL 方案),每周给药一次,共4 周,每6 周为一疗程。·AVF0780g:与快速注射的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5-FU/LV)联合应用, 每周给药一次,共6 周,每8 周为一疗程 (Roswell Park 方案)。·AVF2192g:对于不适合接受伊立替康一线治疗的患者,给予快速注射的5-氟尿嘧啶/甲酰四氢叶酸(5-FU/LV)联合应用, 每周给药一次,共6 周,每8 周为一疗程(Roswell Park 方案)。另外两项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NO16966)和二线治疗(E3200)的研究中,按照以下方案,给予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4(5-FU/LV/奥沙利铂)或XELOX(卡培他滨/奥沙利铂)治疗。·NO16966:贝伐珠单抗7.5 mg/kg 体重,每3 周给药一次,同时口服卡培他滨和静脉输注奥沙利铂(XELOX),或者贝伐珠单抗5mg/kg 体重,每2 周给药一次,同时静脉给予奥沙利铂,甲酰四氢叶酸加5-氟尿嘧啶快速注射 ,随后给予5-氟尿嘧啶静脉输注(FOLFOX-4)。酸和5-氟尿嘧啶快速注射,随后给予5-氟尿嘧啶静脉输注(FOLFOX-4)。·E3200:贝伐珠单抗10mg/kg 体重,每2 周给药一次,同时静脉给予奥沙利铂,甲酰四氢叶酸和5-氟尿嘧啶快速注射,随后给予5-氟尿嘧啶静脉输注(FOLFOX-4)AVF2107g:这是一项随机、双盲、活性对照的 III 期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价贝伐珠单抗与IFL 联合一线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效果。813 名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IFL+安慰剂(1 组)或IFL+贝伐珠单抗(5 mg/kg,每2 周给药一次,2 组)的治疗。第3 组的110 名患者接受快速注射5-FU/LV+贝伐珠单抗(3 组)治疗。按照预先设计,一旦贝伐珠单抗联合IFL 方案的安全性得到确认,而且被认为是可以接受的,则终止第3 组的入组。试验的主要疗效参数是总生存期。在IFL 治疗方案中加入贝伐珠单抗后,总生存期、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缓解率都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改善(详细信息请参见表2)。采用生存期作为测量指标时,在所有预先设定的患者亚组中,其中包括按照年龄、性别、功能状况、原发肿瘤部位、受累器官的数量以及转移性疾病的病程等分类的各个亚组,都观察到了贝伐珠单抗的临床获益。表2. 研究AVF2107g 的疗效结果 在终止入组之前被随机分配到3 组(5-FU/LV+贝伐珠单抗)的110 名患者中,总体的中位生存期是18.3 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是8.8 个月。AVF2192g这是一项随机、双盲、活性对照的II 期临床试验,目的是在那些不适合接受一线伊立替康治疗的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中,探讨贝伐珠单抗与5-FU/LV 联合给药作为一线治疗的效果。105 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5-FU/LV+安慰剂组,104 名患者被随机分配到5-FU/LV+贝伐珠单抗(5mg/kg,每2 周给药一次)。所有治疗都将持续到出现疾病进展为止。在5-FU/LV 方案中加入贝伐珠单抗5 mg/kg,每2 周给药一次,与单纯5-FU/LV 化疗对照组相比较,客观缓解率提高,无进展生存期明显延长,而且生存期具有延长的趋势。NO16966这是一项随机、双盲(对于贝伐珠单抗)的III 期临床试验,目的是探讨贝伐珠单抗7.5 mg/kg 每3 周给药联合口服卡培他滨和静脉注射奥沙利铂(XELOX)或者贝伐珠单抗5 mg/kg 每2 周给药联合奥沙利铂静脉输注,甲酰四氢叶酸和5-FU 快速注射,随后给予5-FU 静脉输注 (FOLFOX-4)的治疗效果。研究包括两部分:开始是分成两个组的开放性试验(第I 部分),患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不同的治疗组中(XELOX 和FOLFOX-4),随后是包括4 个组的2×2 析因试验(第II部分),患者被随机分配到四个治疗组(XELOX+安慰剂,FOLFOX-4+安慰剂,XELOX+贝伐珠单抗,FOLFOX-4+贝伐珠单抗)中(表3)。在第II 部分中,有关贝伐珠单抗的治疗分配是双盲的。在第II 部分试验的四个研究组中,每个组中大约随机分配了350 名患者。表3. 研究NO16966 (mCRC)的治疗方案 试验的主要疗效参数是无进展生存期。此项研究有两个主要目的:证明XELOX 的治疗效果并不亚于FOLFOX-4,以及证明贝伐珠单抗与FOLFOX-4 或XELOX 化疗联合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独采用化疗的效果。结果表明研究的两个主要目的都达到了:i) 在符合方案人群中,总体的比较结果证明XELOX 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不亚于FOLFOX-4 组。ii)在意向治疗人群中,总体的比较结果证明了贝伐珠单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优于单独化疗组(见表4)根据独立审查委员会(IRC)和基于“治疗中”患者的疗效评价进行的次要无进展生存期分析肯定了贝伐珠单抗治疗为患者带来了具有明显优效的临床获益(在表4 中显示了亚组分析结果),这与在汇总分析中观察到的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获益是一致的。表4. 优效性分析的关键疗效结果(ITT 人群,NO16966) ECOG E3200这是一项随机对照、开放性III 期研究,目的是了解在先前接受过治疗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二线治疗)中给予贝伐珠单抗10 mg/kg 联合奥沙利铂静脉输注,甲酰四氢叶酸和5-氟尿嘧啶快速注射,随后5-氟尿嘧啶静脉输注(FOLFOX-4),每2 周一次的治疗效果。其中FOLFOX-4 方案采用了与研究NO16966 表3 中相同的剂量和时间安排。试验的主要疗效参数是总生存期,定义是从随机分组到由于任何原因而死亡的时间。829 名患者参加了随机分组(FOLFOX-4 组292 人,贝伐珠单抗+FOLFOX-4 组293 人,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组244 人)。在FOLFOX-4 方案中加入贝伐珠单抗后,患者的生存期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延长。同时还观察到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都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改善(参见表5)。表5. 研究E3200 的疗效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接受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的患者与接受FOLFOX-4 治疗的患者的总生存期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和客观缓解率均低于FOLFOX-4 组。辅助治疗结肠癌(aCC)BO17920这是一项3 组的随机、开放性III 期研究,旨在评价贝伐珠单抗(单剂量为2.5 mg/kg 体重/周,每2 周一次与FOLFOX-4 联用,或每3 周一次与XELOX-4 联用,以单用FOLFOX-4 方案作为对照)作为辅助化疗在3451 例高危2 期和3 期结肠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对照组相比较,在贝伐珠单抗的两组中观察到更多的由于疾病进展引起的复发和死亡。在3 期结肠癌患者中,任一化疗方案联合贝伐珠单抗未能达到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的主要目的FOLFOX-4+贝伐珠单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风险比为1.17(95%CI:0.98-1.39),而XELOX-4+贝伐珠单抗组的风险比则为1.07(95%CI:0.90-1.28)[u]国内研究[/u]BO20696BO20696 是一项随机、开放的临床试验,旨在评价贝伐珠单抗(5 mg/kg 体重,每2 周一次)一线治疗中国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主要有效性指标为6 个月无进展生存率和无进展生存期(PFS),PFS 是基于研究者对肿瘤的评估。 次要终点包括客观缓解率(ORR,研究者评估), 总生存期(OS), 缓解时间(DoR)和安全性。共有214 例中国患者按照 1:2 随机入组接受伊立替康/5-FU/LV 治疗 (m-IFL 组) 或 伊立替康/5-FU/LV 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贝伐珠单抗 + m-IFL 组)。研究治疗持续至有记录的疾病进展或出现不可耐受的毒性反应。正如方案所定义的,在最后1 例患者入组后10 个月时进行了最终分析。最终的疗效分析在全分析集人群(FAS, N=203)进行,结果见表6:表 6. BO20696 研究的有效性结果(全分析集人群) 伊立替康125 mg/m2,静脉输注90 分钟,随后亚叶酸20 mg/m2,静脉推注1-2 分钟,5-氟尿嘧啶500 mg/m2 静脉输注6-8 小时,每周1 次,共4 次。每6 周为1 个周期。在意向治疗人群(ITT,N=214)和符合方案集人群(PP, N=171)中进行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了FAS 人群的疗效结果。安全性结果:最终的安全性分析是基于安全分析人群(N=211)进行的。总体上在化疗基础上加用贝伐珠单抗的耐受性较好,已知的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轻度增加。与全球关键性研究中已知的贝伐珠单抗安全性资料相比,在中国人群中未观察到有新的安全性信息出现。在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发生的特别关注的不良事件包括:3 级高血压、3 级蛋白尿、3 级出血事件、3 级心肌缺血、1/2 级静脉炎、3 级直肠穿孔、3 级肠瘘。 ·各组几乎所有患者都出现过至少 1 次不良事件(单纯化疗组98.6%,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97.2%)。?· 两组 3-5 级不良事件发生率接近(单纯化疗组61.4%,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68.8%) · 因不良事件导致退出所有治疗的患者比例在单纯化疗组(13/70, 18.6%)要高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14/141, 9.9%)。大多数不良事件是已知的化疗不良反应。?· 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组有3 例 (2.1%)患者死于严重不良事件,单纯化疗组有1 例(1.4%)患者死于严重不良事件。总体而言,贝伐珠单抗在中国人群中观察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与全球进行的关键性研究结果接近。
关于“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的临床试验”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悉连明]投稿,不代表小熊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x-scm.com/cshi/202504-1745.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小熊号的签约作者“悉连明”!
希望本篇文章《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的临床试验》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小熊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的临床试验”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的临床试验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