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科普有关“请结合作品分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艺术特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请结合作品分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艺术特色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这首诗是歌行体,全诗以雪生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十句重在送别,但送别又始终不脱离雪景。全诗用了四个“雪”字:一为送别前的雪;一为饯别时的雪;一为送别时的雪;一为送别后的雪。一切都围绕着雪,雪是景物的中心。
咏雪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是具有悠久传统的。《诗经》、《楚辞》中就有咏雪的诗句。在六朝诗歌中,写雪的就更多了。白居易从要求诗歌的比兴、寄托出发,指责六朝文学特别是梁、陈二代诗,“率不过嘲风月,弄花草而已。”(《与元九书》)岑参的《白雪歌》,虽然描写了风雪,但不是嘲风雪的,他通过写边地的风雪与苦寒来反映从军将士的边塞生活,既得体物赋形之妙,又能情见乎辞,表现出诗人与友人惜别的深切感情。因此,《白雪歌》比起喜尚形似,专意雕章琢句、纤细、佻巧的六朝咏雪诗,风格迥然不同。
《白雪歌》中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春花喻冬雪,取喻新、设想奇,深得咏雪之妙,可以说是集六朝咏雪佳句之大成,而又高六朝诗人一等。应当承认,六朝咏雪诗,在描绘雪景上是有一定贡献的,他们用了不少形象化的比拟,把雪景写得很美:齐简文帝的《咏雪诗》把雪比作“银砾”,有所谓“晚霰飞银砾,浮云暗未开。。。看花言可折,定自非春梅”之句。梁裴子野的《咏雪诗》云:“拂草如连蝶,落树似飞花。”用连蝶拂草与飞花落树模写雪花的飘舞之状。吴均《咏雪》诗用“萦空如雾转,凝雪似花积”来比拟“微风”“细雪”;何逊《咏雪诗》“凝阶夜似月,拂树晓疑春。萧散忽如尽,徘徊已复亲。若逐微风起,谁言非玉尘。”将凝雪比作地上的月光和“玉尘”;刘孝绰的《对雪诗》“桂花殊皎皎,柳絮亦霏霏”,把雪比作“桂花”与“柳絮”。但是岑参的这两句诗,形象更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他不同于六朝诗人通过细小的局部点缀雪景,而是用阔大的景物描绘茫茫的雪原。前边写“北风卷地白草折”,这里一转为“忽如一夜春风来”,一个“忽”字,有点出人意表,突兀、奇特,更妙的是诗人用“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写雪,把雪的皎洁、鲜润、明丽、飞动,传神地描绘出来了。比喻中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象,既美而又富有诗意,同时字里行间又透出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与前后文所极力描绘的风雪严寒之状形成鲜明的对照与映衬,显得错落有致,语奇意亦奇,使读者为之赞叹不已。
就全诗而论,《白雪歌》给人的艺术感受也是新奇的。他写风,写雪,写冰,写寒,处处扣紧边地的特点,用浓笔重彩,酣畅淋漓地表现出来。诗的开头两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下就抓住了边地风猛雪早的特点。一个“卷”字刻画出席卷一切的塞外朔风的威力,使我们仿佛听到塞风的怒吼;一个“折”字使我们看到疾风与边地特有的经冬不枯的劲草搏斗的情景;一个“即”字则又道出了边地早雪的气候特征和诗人的惊讶之情,一字一词的使用,均可看出诗人的功力。“瀚海阑干百丈冰”之句,既描绘出冰块的高大,又写出了冰封地区之广,茫茫瀚海,纵横冰斜,画出了一幅银白世界的壮丽图画。诗中写寒,则又是另一种手法,它通过胡裘、锦衾这些高级御寒品似乎失去防寒作用,角弓被冻得变硬以至失去控制,都护的铁衣冷得难以著身来表现边地的奇寒,不抽象写寒,而是通过身边的器物与人的感觉来衬托,更使人感到严寒的威力,表现出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因为“胡裘”、“锦衾”、“角弓”、“铁衣”皆军幕中实有之物,又使人觉得这种描写是真实的。
《白雪歌》的新奇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饯别与送别场面的描绘上。在宴别时,用“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急管繁弦来演奏,添加了异乡的情调。最后写目送友人骑马归去的情景,尤觉余味曲包。当友人消失在山回路转的天山雪路之后,诗人将视线停留在友人雪中留下的马蹄印上,通过伫立凝望,将依依惜别的怅惘之情与思乡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言尽而意不尽,以景结情,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这与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而李白写的是“登山临水兮送将归”的场面,在诗中较为习见,岑参所写的边地雪中送别,诗中所见不多,使人倍觉新奇。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另一特点是气势雄伟,色彩鲜明,善于捕捉边地所特有的自然奇观,以粗犷的笔触,写阔大的景物。试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景物是何等阔大,视野又是何等开阔,“风掣红旗冻不翻”的景象又是何等奇特,这些都是边地自然现象的奇观,在中原地区是看不到的,也是前人不曾描写过的,可以说是前人的未辟之境,经过岑参的艺术创造,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岑参不仅把它表现得有声有色,而且色彩很鲜明。在“千树万树梨花开”,“瀚海阑干百丈冰”的银白色的冰雪世界上,诗人又摄取了一个“风掣红旗冻不翻”的特写镜头,用鲜红来映照茫茫雪海之洁白,使画面色彩对比鲜明强烈,更加点染出塞外风光的奇丽,这就为他的边塞诗带来了雄浑、悲壮的美学特征。
《白雪歌》在艺术上的又一特色是,作者充分利用歌行体换韵的特点,使换韵与转换画面相结合,既奔腾跳跃,而又转换自如。《白雪歌》多次转韵,有时二句一转,有时三、四句一转,它的转韵又随之转换诗中所描写的画面,或一句一个画面,或两句一个画面,画面不断更迭。如首句写风,次句便写雪,三、四句则以形象的比喻拟雪。前四句写外景,接着转写内景,写军幕中的苦寒,继而又一转,转到“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的外景上,由内而外,由近及远。然后写饯送,又把远景拉回到辕门之内,复又由内而外,又写严寒、冰雪、送别,脉络清晰,章法严谨。这一幅幅的鲜明画面,犹如**的远镜头、中镜头、特写镜头交替使用,错综多变,波澜起伏,读其诗如观有声之画,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
作者:搜索整理 阅读鉴赏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566 更新时间:2005-5-19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雪送人之作。天宝十三载(754),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武某或即其前任。为送他归京,写下此诗。“岑参兄弟皆好奇”(杜甫《渼陂行》),读此诗处处不要忽略一个“奇”字。
此诗开篇就奇突。未及白雪而先传风声,所谓“笔所未到气已吞”——全是飞雪之精神。大雪必随刮风而来,“北风卷地”四字,妙在由风而见雪。“白草”,据《汉书。西域传》颜师古注,乃西北一种草名,王先谦补注谓其性至坚韧。然经霜草脆,故能断折(如为春草则随风俯仰不可“折”)。“白草折”又显出风来势猛。八月秋高,而北地已满天飞雪。“胡天八月即飞雪”,一个“即”字,维妙维肖地写出由南方来的人少见多怪的惊奇口吻。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着想、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以写野外雪景作了漂亮的开端后,诗笔从帐外写到帐内。那片片飞“花”飘飘而来,穿帘入户,沾在幕帏上慢慢消融……“散入珠帘湿罗幕”一语承上启下,转换自然从容,体物入微。“白雪”的影响侵入室内,倘是南方,穿“狐裘”必发炸热,而此地“狐裘不暖”,连裹着软和的“锦衾”也只觉单薄。“一身能擘五雕弧”的边将,居然拉不开角弓;平素是“将军金甲夜不脱”,而此时是“都护铁衣冷难着”。二句兼都护(镇边都护府的长官)将军言之,互文见义。这四句,有人认为表现着边地将士苦寒生活,仅着眼这几句,谁说不是?但从“白雪歌”歌咏的主题而言,这主要是通过人和人的感受,通过种种在南来人视为反常的情事写天气的奇寒,写白雪的威力。这真是一支白雪的赞歌呢。通过人的感受写严寒,手法又具体真切,不流于抽象概念。诗人对奇寒津津乐道,使人不觉其苦,反觉冷得新鲜,寒得有趣。这又是诗人“好奇”个性的表现。
场景再次移到帐外,而且延伸向广远的沙漠和辽阔的天空:浩瀚的沙海,冰雪遍地;雪压冬云,浓重稠密,雪虽暂停,但看来天气不会在短期内好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二句以夸张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出瑰奇壮丽的沙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酷寒恶劣的天气,长途跋涉将是艰辛的呢。“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于是写到中军帐(主帅营帐)置酒饮别的情景。如果说以上主要是咏雪而渐有寄情,以下则正写送别而以白雪为背景。“胡琴琵琶与羌笛”句,并列三种乐器而不写音乐本身,颇似笨拙,但仍能间接传达一种急管繁弦的场面,以及“总是关山旧别情”的意味。这些边地之器乐,对于送者能触动乡愁,于送别之外别有一番滋味。写饯宴给读者印象深刻而落墨不多,这也表明作者根据题意在用笔上分了主次详略。
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为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送客送到路口,这是轮台东门。尽管依依不舍,毕竟是分手的时候了。大雪封山,路可怎么走啊!路转峰回,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这最后的几句是极其动人的,成为此诗出色的结尾,与开篇悉称。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迹,他想些什么?是对行者难舍而生留恋,是为其“长路关山何时尽”而发愁,还是为自己归期未卜而惆怅?结束处有悠悠不尽之情,意境与汉代古诗“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前日风雪中,故人从此去”名句差近,但用在诗的结处,效果更见佳妙。
充满奇情妙思,是此诗主要的特色(这很能反映诗人创作个性)。作者用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捕捉边塞奇观,笔力矫健,有大笔挥酒(如“瀚海”二句),有细节勾勒(如“风掣红旗冻不翻”),有真实生动的摹写,也有浪漫奇妙的想象(如“忽如”二句),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边地生活气息。全诗融合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歌咏自然风光的同时还表现了雪中送人的真挚情谊。诗情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诗中或二句一转韵,或四句一转韵,转韵时场景必更新:开篇入声起音陡促,与风狂雪猛画面配合;继而音韵轻柔舒缓,随即出现“春暖花开”的美景;以下又转沉滞紧涩,出现军中苦寒情事;……末四句渐入徐缓,画面上出现渐行渐远的马蹄印迹,使人低回不已。全诗音情配合极佳,当得“有声画”的称誉。 (周啸天)
阅读鉴赏录入:pengl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篇阅读鉴赏: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赏析
下一篇阅读鉴赏: 没有了
发表评论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鉴赏
教育名言——关于养成性教
小说鉴赏方法
[组图]李白《峨眉山月歌》
河边的苹果
蜗 牛 散 步
忿怒
另外一边
面对失去
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
19大黄金定律
幽默及顿悟的哲理故事
最经典的25句人生格言
[推荐]阅读教学中渗透学法
[推荐]孩子,我领你来看瀑
文章“五决”
小说鉴赏方法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
河边的苹果
蜗 牛 散 步
忿怒
另外一边
面对失去
并不是你想象中那样
19大黄金定律
成功的十三大习惯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没有任何评论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Copyright@ 2005 版权所有:penglin
联系地址:湖南省醴陵第四中学 邮编:412200
E-mail:yicunxuri@126.com
站长:独木林
础教育网>>基教论坛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关闭窗口
注重比较,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发布时间: 2004-09-08 稿件来源:青年时讯
----------------------------------------------------------------------------------------------------------
在“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践的过程中,我注重使用比较教学法。或在单元导向课中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比较;或在阅读教学三步骤中进行逐课比较;或在同一文体或不同文体就写作方法、选材组材、主题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或结合比较阅读的资料进行比较。常用比较法,是单元整体教学区别于单篇教学的重要标准,实践证明,此法用得恰当,会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提高,并且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生收益确实良多。具体做法如下:
(—)、在单元导向课中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比较。
上单元导向课(即总览课)时,我除了向学生讲清楚本单元的学习目的及重点外,还要求学生把全单元粗略看了一遍,要求学生思考单元各课之间有何异同,这就要求学生多动脑筋,通过比较,对整个单元有初步的感知。在学生回答了思考题后,我就再帮助学生进行比较,使他们有一个理性认识。如学习第五册第一单元时,先让学生明确知道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报刊上发表过的消息和通讯,都属于新闻体裁,根据这个单元的特点,先让学生明确知道这类体裁的共同特点:内容真实准确,不虚构不夸张。然后,让学生通读单元的各篇课文,让学生了解同属新闻体裁,但消息、通讯却各有不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报道及时,简明扼要;《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通讯及时准确地报道现实生活中有意义的人和事,但它报道的人和事比较具体、完整。
(二)、在阅读教学三步骤中逐课比较。
阅读教学的三步骤即将同一单元的课文分为导读、仿读和自读三种课型,而同一单元的课文往往宀孟嗤?馕?冉戏ǖ脑擞锰峁┝朔奖恪N乙谰莞髦治奶宓幕?咎氐恪⒌ピ?闹氐愫湍训闵杓屏吮冉系哪谌荩?醚?靠嗡?У闹?缎纬梢桓鲇谢?濉H缭谝槁畚牡慕萄е校?易⒁獗冉下鄣恪⒙鄣愕奶岢觥⒙劬莸闹掷唷⒙壑さ姆椒ā⒂镅缘奶厣?取=萄У谒牟岬诙?ピ?槁畚氖保?易胖亟?段肪宕砦缶褪腔倜鸾?健罚ǖ级量危┯搿独硐氲慕滋荨罚ǚ露量危┙?斜冉希?蜓?岢鑫侍馊盟?嵌懒⑺伎迹?
(1) 两篇课文提出论点的方有什么不同?
(2) 两篇课文的论据的种类有什么不同?
(3) 两篇课文证明论点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比较,进一步掌握了两篇课文同是议论文,但提出论点的方法可不同;同是以事例为论据,选择的事例可不同;同是证明论点,采用的方法可以夹叙夹议,对比论证,也可以摆事实、讲道理。
又例如,第五册第五单元是小说单元,学习时,我引导学生比较《孔已己》(导读课)和《范进中举》(仿读课)各反映了旧中国怎样的社会现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小说里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性格?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什么异同?在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自读课)时,又引导学生比较它跟《孔已己》在语言风格上的差异。通过比较,让学生掌握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不同体裁的课文进行比较。
如果说同一文体进行比较侧重于同中求异的话,那么不同文体进行比较就侧重于异中求同,通过不同类型体裁的比较,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形成了知识的横向联系。例如学习第二册记叙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时,我组织学生跟第一册学过的议论文《纪念白求恩》进行比较。“两篇都赞颂人物的高贵品质,而在写作上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明确了《纪念白求恩》是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要求讲清为什么要学习白求恩的精神,以理服人;文中记叙人物的事迹简明扼要,是为议论服务。《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是记叙文,作者选取了竺可桢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五个片段,来表现他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对治学的严谨态度,以及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境界。因此《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要求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刻画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以情动人。记叙文以记叙为主,在记叙中穿插适当的议论,点染了人物崇高的思想境界。这样比较一方面巩固了已学过的记叙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明确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中的记叙、议论文中的议论与记叙文中的议论的区别,这对于初步接触议论文的学生来说,能清楚区别议论文和记叙文的作用有很大帮助,为今后读好和写好这两种体裁的文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同一题材的课文进行比较。
在第五册诗歌单元中,有两首以“雪”为题材的诗词。教学时,我让学生比较这两首虽是同一题材诗词,却体现了不同时代的两位诗人的不同的思想境界,艺术手法也各有特色。唐朝边塞诗人岑参写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写的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而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的始终是大笔挥洒,意境恢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写的雪景,固然也有“千树万树梨花开”那样的美景,令人赏心悦目,但更多的则是渲染雪中的奇寒,愁云的惨淡;始终赞美祖国江山的多姿多娇,感情乐观豪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抒写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对于严寒,着意渲染,而由写雪景而评说千古,抒发豪情,对奇寒只字不提。一经比较,学生便可体会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气概。而两位诗人的胸怀,也可见根本的不同。此外,我还以多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将两首不同风格的诗词配合图画和音乐进行朗诵让学生欣赏,使学生在欣赏中更好地感受诗词的艺术美和意境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合《反刍》资料中的对比阅读进行比较。
在“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实验资料中,导读课、仿读课的有关部分安排了一至两篇的对比阅读文选,这些文章大都跟所学的课文有一定的联系(或体裁、或内容、或写作方法相同),因此,为跟所学的课文进行阅读比较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既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又能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可谓获益良多。(汾江中学 尤秀芳)
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赏析(尤敏、梁骏)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边塞诗的代表作。
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战争。边塞战争是唐代现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许多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触到这方面题材。他们描写了边塞奇异雄伟的风光,反映边塞将士艰苦的生活,抒发征人思妇的离愁别恨之情。这些大量涌现出来的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形成了盛唐时期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即边塞诗派。岑参是边塞诗派的重要诗人。天宝十三年(公元七五三年),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
这首诗起句就气势不凡,把塞外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形容北风的猛烈、强劲,连顽强的白草都吹折了。这两句诗突出了西北边疆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来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转折来得突兀,来得意外。本来一夜大风雪造出来的是个冰雪世界,但诗人却说这不是北风而好像是春风吹了一夜,使千树万树开满了梨花。诗人笔下呈现出来的这个春意盎然的梨花满树的春天景象,是他的想像和主观感受,可是却把雪的洁白、鲜润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也为这个寒冷的边塞增添了无限春意。然后,诗人把笔触转向了军营内:“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这几句诗是实写漫天大雪所造成的气候的酷冷。大风雪飞进了珠帘里,沾湿了罗幕,就连狐裘、锦衾这样高级的御寒品也挡不住严寒;将军的角弓被冻得失去了控制,都护的铁衣冰凉得难以着身。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这些边塞将士身边的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这就把冷的程度表现得十分逼真,同时也写出了边塞将士生活的艰苦。以上八句,描写塞外强劲的风雪和由此造成的严寒气候。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前一句写大戈壁上是一片冰雪世界,这是地上的景象;“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这是天上的景象。“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以下八句,就写送别了。诗人在中军营里摆下了饯别的酒筵,演奏的是胡琴、琵琶和羌笛等乐器。这就点明了饯行地点、饯行原因。而列举出这三种乐器的名称,也是很有深意的:朋友就要回乡了,在饯别酒席上演奏的仍然是这些异乡的乐器,一股思乡之情不是委婉地流露出来了吗?“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最后四句诗写雪中送友人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前两句诗写送友人去时的情景:从轮台东门送友人,天山一带道路都被大雪封住了。后两句诗是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样的结尾,真如撞钟,清音有余,使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这首诗表现的情调是豪放的。诗人描绘了边塞的大风雪和气候的早寒,可是在他笔下着重表现的不是将士生活的艰苦,而是西北边塞奇异雄伟的雪景;诗中虽然写了惜别之情和思乡之情,却丝毫没有伤感的情绪。在西北大风雪背景下,送别的场面带有雄浑悲壮的色彩。
在艺术结构上,全诗开得好,收得好。起始四句写风雪是外景,接着四句诗描写军营中内景,进而又由内到外,用两句诗写军营外的冰雪世界。前十句诗重点在咏雪。然后,又由外景转向内景,写饯别筵席,再由内转向外,写送别时的情景,画面一个接一个推出,如此大开大阖,奔腾跳跃,形成了诗的意境的波澜起伏。据《唐诗三百首评析》中解释这首诗说:“全诗关键在四个‘雪’字,第一个雪字是写送别以前的雪景,第二个雪字是写饯别时候的雪景,第三个雪字是写临别时候的雪景,第四个雪字是写送别之后的雪景。”所以,虽然全诗转折突兀,结构错综变化,但以雪为中心线索抒情写景,显得不枝不蔓,章法严谨。
关于“请结合作品分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艺术特色”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本文来自作者[春荷]投稿,不代表小熊号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xx-scm.com/cshi/202504-1020.html
评论列表(4条)
我是小熊号的签约作者“春荷”!
希望本篇文章《请结合作品分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艺术特色》能对你有所帮助!
本站[小熊号]内容主要涵盖:国足,欧洲杯,世界杯,篮球,欧冠,亚冠,英超,足球,综合体育
本文概览:网上科普有关“请结合作品分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的艺术特色”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请结合作品分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